从“胡曼莉”事件看规则的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06:12 长江商报

  本报评论员 刘敏

  由于两份审计报告直指胡曼莉及其负责的孤儿学校的财务问题,日前,云南省丽江市政府签发文件,决定在4月1日以前正式接管由胡曼莉负责的孤儿学校。然而,半个月过去了,丽江政府的接管计划却踌躇不前,暂时搁浅。

  数年前,胡曼莉与美国慈善机构妈妈联谊会会长张春华,围绕财务问题的官司与风波,为如今的事态打下了伏笔。此后,丽江有关部门对孤儿学校的两份审计报告,使当地政府下定决心接管孤儿学校。而更直接也更迫切的动因,恐怕还在于:本以为只是学校的财务管理问题,但媒体介入后,丽江当地感到了严重性,担心胡曼莉和她的学校损害丽江的对外形象。

  平心而论,在胡曼莉形象极高大、声名极盛时,丽江以边陲之地能蜚声海内外,未必没有胡曼莉和她的学校的一份“功劳”。且不论在此过程中,丽江当地有否对孤儿学校的规范和壮大进行过善意的帮助和引导(毕竟,丽江当地将孤儿学校定性为“官助民办”),以恐丽江形象和声誉有虞,便欲将孤儿学校接管,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妥当的做法。

  如果说,接管计划出台的不妥在前,那么丽江有关方面因接管学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而认识到“政府有再大的权力也不能这样接管”,则至少为事件的解决打下了一个良性契机。在法律规则面前,小心审慎地运用行政权力,不仅对于“在中国本来就是个新事物”的助孤办学性质的学校,对于其他领域众多慈善或非慈善的非政府组织(比如环保NGO)的规范运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中国的一句传统老话。然而,我们的另一个传统则是认为,只要一个人或组织的目标是良善的,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那么无须审视、质疑,少些行事的规则条框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成不了方圆”既成事实之后,才意识到规矩、规则的重要。一度被美誉为“中国母亲”的胡曼莉及她的慈善事业,发展到如今被质疑、指责以及要被接管,又何尝不是与规则的缺失有相当的关联。

  有助于我们理解“胡曼莉”事件以及规则之重要的是,张春华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桂梅创办另一所孤儿学校——华坪儿童之家时,就进行了一套规则框架内的慈善运作,以至张桂梅“买根葱都要到税务局开发票”。严格的规则实践未必是令人快意的,然而今年1月份的审计报告确认,“华坪儿童之家善款善用,财务运转清廉规范”——这比任何言语都有说服力。

  “胡曼莉”事件会有怎样的结尾,丽江孤儿学校会否被接管,目前都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丽江当地乃至国内其他地方的民间慈善,都不会因“胡曼莉”事件而停止、而徘徊不前。如果说,“胡曼莉”事件能对人们有所警醒,那就是:即使崇高如慈善,也必须有足够严格、足够严密的(法律的或制度的等)规则与之随行,而应在规则框架内行事的,又绝不仅是慈善者或慈善组织单方面。

  见本报昨日B/14、B/15版报道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