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长江烦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08:58 解放日报

  全球气候变暖,对长江影响几何?4月15日,第二届长江论坛在长沙开幕,由中国科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编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首发。该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将加剧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增加长江流域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长江生态系统可能因之进一步恶化。

  极端天气增多

  2006年岁末,中国气象局组织专家盘点了年度“十大气候事件”,其中重庆、四川遭遇历史罕见高温伏旱天气名列第四。此次旱灾的严重程度触目惊心———重庆全市三分之二的溪河断流,275座水库水位处于死水位,受灾人口突破2100万。究其原因,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了全球气候变暖。

  去年的旱情至今记忆犹新,论坛上人们普遍关心这种极端天气今年是否还会重演。长江水文局水文气象预报处副处长陈桂亚指出,极端天气现象极有可能会日益频繁。

  日前,长江委水文局对长江流域今年汛期旱涝趋势进行了预测:今年6月至8月,长江流域降雨量正常偏多。其中,长江上游地区降雨量基本正常,中下游偏多,中游干流附近明显偏多,流域内部分区域可能发生集中性降雨。陈桂亚解释说,正常偏多,是指增加量在10%以内;明显偏多,增加量在20%以上;集中性降雨,则意味着发生洪水的可能性非常大。

  为了应对长江中下游今年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长江防总已经作出了相应安排。据有关人士透露,三峡水库已经在按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编制蓄水预案。来自三峡工程泥沙组的专家戴定忠则提醒:“在发挥三峡工程防洪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洞庭湖等湖泊在调蓄洪水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干旱的威胁并没有随之减少。今年2月,国家气象局有关专家表示,未来4年至6年内,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大旱的可能性仍然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范围、持续时间还将进一步加剧。

  “缩水”四分之一?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长江的总径流量将会减少四分之一。”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杨勇语出惊人。去年下半年,他率领考察团队对长江源区水系和自然环境进行了一次地毯式调查。

  杨勇1986年首次进藏,随后多次考察长江水源及地质情况,20年来几乎将青藏高原走了个遍。在他看来,这20多年长江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退缩,泉眼、湖泊干涸。“冰川逐年退缩,最后会导致长江源的湖泊、水系和长江断开,长江的总径流量将可能减少四分之一。”

  长江水文局陈桂亚认为,全球变暖对长江源头的影响会呈现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说:“短期内,冰川加速融化或许会增加对长江水的补给,但在经过某个临界点之后,源头水系很可能会转为内陆河,补给也就停止了。”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江源头近期的增温有加速趋势。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员康世昌等人利用各拉丹冬的冰芯,研究该地区近70年来夏季气温的变化历史。这一记录表明:1970年至2004年,高海拔冰川区(5700米以上)保持每10年0.5℃的夏季增温率,而1990至2004年,增温率为每10年1.1℃。康世昌说,增温加速的必然结果,就是冰川融化的加速。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罗勇说,近40年我国冰川面积已经缩小了3790平方公里,预计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少27.2%。

  热带鱼现身长江里

  去年冬季,镇江渔民在长江里发现一种幼小的会咬人的“怪鱼”,经水产专家鉴定,这种鱼竟然是只能存活在10℃以上水中的热带鱼类淡水白鲳!

  镇江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朱孝锋说,淡水白鲳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其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至30℃。发现怪鱼后,人们议论纷纷,一种广为认可的解释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受长江上游来水偏少、咸潮上溯、海温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江河口水体的温度升高了。由于渔民每天的捕捞量达数千条之多,朱孝锋认为这种热带鱼类在镇江长江段很可能已经形成自然种群。

  热带鱼出现在冬天的长江里,或许只是长江生态系统变迁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国宝白鱀豚难觅踪迹,长江鲥鱼不见多年,中华鲟、白鲟数量急剧减少,岩原鲤、长身鳅等10多种鱼类已列入濒危品种,鲜美的长江河蟹只能依赖人工繁殖,长江流域天然捕捞产量从1954年42.7万吨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的10万吨左右,绝大部分捕捞品种都不能形成渔汛……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固然是长江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但参与编制《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的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也难辞其咎。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俞善贤说,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种的减少。随着气候变暖,吸血虫和其中间宿主钉螺密度也随之增加,这正是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疫情增加的原因之一。俞善贤提醒,南水北调中,应提防长江流域的血吸虫向北迁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