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320期内容简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10:13 中国新闻周刊

  调解的尴尬

  20多年来,我国的普法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果,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但也出现了一种片面的认识,把“依法”治国,简单地理解为“依法院”治国。

  刚刚适应了到法院“讨说法”的国人,现在尴尬地发现,由于诉讼增长过快导致的司法资源不足,让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法院出现“诉讼爆炸”。

  许多民事纠纷一拖经年,小事变成大事,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法院大门之外,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柔性缓冲力量,那就是人民调解员。他们依靠道德公约、民间智慧,以及熟人之间唇齿相依的情感和利益权衡,一次次介入中国社会的家长里短,起到了“息讼”的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中国人城乡大迁徙,以及体制外人员的激增,传统熟人社会正在解体,这让依附于熟人社会土壤上的人民调解员,面临日渐尴尬的处境。

  《中国新闻周刊》本期的封面故事探讨的就是这个话题。

  户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打破当前的城乡二元户口制度,实现中国人的迁徙自由,这是人们呼吁了多年的目标。然而,这不是一纸取消城乡户口差别的文件就能达到的。在这之后,还需要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

  当年曾在广东引发众多纠纷的“炒墓”之风,为何数年后借政府“重点工程”的名义又在湖南成功复制?

  以上内容详情,请看本刊社会栏目的相关报道。

  本期经济栏目我们涉及了经济型酒店和银行理财等内容的报道。

  在旺盛的需求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推动下,经济型酒店迎来了大发展;但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求得差异化生存,正成为该行业的巨大挑战。

  外资银行的经验和管理优势,中资银行的网点和本土优势,将令彼此间围绕客户的理财战争分外激烈。

  本期专题描述的是当下的读书已进入了悦读时代——很多奔忙在快节奏里的城市人,书买的越来越多,但看得越来越浅。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读书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版块的图文报道《芭蕾外教的中国难题》讲述的是,一次次国外编舞老师与中国芭蕾舞团演员的授课“交融”过程,也是中国芭蕾丈量自己与世界舞蹈趋势差距的机会。接受挑战尝试某些改变,以使自己多样、丰饶,还是坚守模式依然惯性思维,这里无所谓对错,对于中芭却是个问题。

  在文化栏目,我们还关注了刚刚落幕的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一部并不太出色的《父子》,让谭家明手捧本届金像奖数个大奖,显然,他予以“本土”电影的象征意味已远超过《父子》本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