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峰铜像揭幕仪式在唐山迁安市举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20:55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专稿(驻唐山记者赵锡臣、张鸥、李勇恒):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杨秀峰暨杨秀峰铜像揭幕仪式4月28日在唐山迁安市举行。

  杨秀峰同志诞生于1897年,当时的中国正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杨老和众多的仁人志士一样奋起救亡图存。1915年,杨老在直隶第三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运动。1919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成为“五四”青年运动的骨干成员。1925年,在直隶第六女子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亲自组织领导了天津的反帝大会和游行示威。1927年,当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军阀杀害的消息后,他怀着对烈士的敬仰之情,积极为李大钊安葬进行募捐,并立誓要向李大钊那样,为人民“立千秋之功”。

  1929年秋,杨老赴法国留学,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和领导留法学生和华侨的反帝同盟组织。这是他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选择,从具有爱国心正义感的高级知识分子,成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4年,杨老回国后,立即以大学教授的身份,投身到党领导的抗日洪流中。在北方局领导下,他在北平、天津文化界、教育界从事上层统一战线工作,并在高校学生中宣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程。“一二·九”运动中,他冒着风险,组织领导了天津“一二·八”大游行,受到广大爱国青年的拥戴,被誉为“红色教授”。

  “七七”事变以后,杨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投笔从戎,与夫人孙文淑同志一起,带领一批平津学生,到太行山区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创建了冀西游击队。由于杨老的崇高声望和人格魅力,队伍迅速扩大到七千余人,后来整编为一二九师第十一旅,成为太行山一支抗日主力部队。

  杨老是创建冀南、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在工作中,他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党内各界人士都愉快地在他领导下工作,无论是对日伪斗争,还是发展生产,减租减息,抗灾扶贫,都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在他的主持下,边区政府还制定了《边区施政纲领》、《婚姻法》、《土地使用法》、《劳工保护条例》等法令法规。杨老在担任华北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和党组书记兼监察院院长期间,辅佐董必武主席,领导华北人民政府所作出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在依法行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杨老受命主政河北,但周总理要他推迟赴任,用一周的时间,为刚刚建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各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讲授政府机关制度组织、工作任务、工作规范、工作方法,介绍华北人民政府的工作经验,特别是依法行政的经验。杨秀峰同志是新中国第一任河北省政府主席,他心系群众,深入老区,走遍灾区,访贫问苦,扶危济困,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道,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表扬。

  杨秀峰同志是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战线卓越的领导人。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还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走到哪里,便把学校办到哪里。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五年初,他长期是教育部、高教部的主要负责人。他历尽艰辛,呕心沥血,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全面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建立了新中国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设人才,不仅适应了当时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大批有用人才。他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杨秀峰同志是著名的法学家。抗战前,他就从事法学、社会学的教育和研究,在抗日根据地就注重革命法制建设。一九六五年,他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后,坚持和贯彻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深入调查研究,狠抓法院的各项建设。他晚年主要从事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工作,参与制定了许多重要法律,恢复组建了中国法学会,积极推动法学研究。

  杨秀峰同志品格高尚,有口皆碑,他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党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凡是党的号召,他总带头响应,身体力行。他先是谢绝了中央提名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参加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的职务安排,后来又辞去全国政协副主席,要求按制度离职休养,为改变干部终身制树立了光辉典范。他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勇于坚持真理,按实际办事;他清正廉洁,艰苦朴素,坚持原则,刚直不阿,把一切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他是共产党员和国家机关人员的楷模,人民的光荣。“文臣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杨兼而有之。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杨秀峰的高度评价。

  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任建新,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参加了纪念活动并在座谈会上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给纪念活动发来了贺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