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坐标 新起点 新发展―我省率先实行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评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06:26 山西新闻网

  2007年4月17日,采用新的地区发展指标体系对2006年全省及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考核结果正式公布。沿用多年的以经济增长指标为主评价地区发展的模式与我们挥手作别,新的指标体系开始承载起她的使命。

  不以经济总量论英雄,不以发展速度论成效。考核结果有些出乎意料!一些长期傲居前列的经济强县、煤炭大县、焦炭大县位次后移,有的甚至落到百名开外;而一些多年未显山露水的县(市)名列前茅。

  省委书记张宝顺说:“山西在全国率先启用新的地区发展指标体系,就是为了与拼资源拼环境换增长的粗放型发展路子彻底决裂,引导全省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地区发展评价体系的重大创新

  “十五”时期,山西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年年高歌,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来看,山西经济增长总体上讲还是一种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长,在带给山西经济速的提高与量的扩张,也带给山西伤痛与忧患。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坦陈:“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科技创新”这三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西发展的“三块短板”。可以说,全国上一轮发展的普遍问题我省都存在,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人家没有的问题我们也有。

  2005年7、8、9月,刚任代省长的于幼军到全省各市、县调研,目睹全省各地因煤炭过度无序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质沉陷、矿难频发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慨然道:“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内涵、发展目标任务上作重大调整和转变,尽快走上科学和谐发展轨道。”并提出要研究制定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用以指导、考核、评价全省及各市、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取代过去长期沿用的主要以几个经济增长指标指导发展的模式。

  “只争朝夕”“人一我十”成为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2005年10月,在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省委、省政府认为,对原来以经济指标为主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办法进行改革,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新的地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保障“十一五”规划的如期实现,对引导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至关重要。由于当时国内尚无成例可资借鉴,我省就组成了由省长挂帅,发改委、统计、环保、税务等部门参加的工作小组,深入调研,自主研发指标体系。消息传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建言献策,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讨论。经过3个月的紧张调研论证,工作小组提出了初步方案。随后,省政府又请省内外20多位专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研讨,8位全国知名院士受邀把脉论证,部分市县长也被征询意见,进一步充实、完善考评方案。省统计局副局长翟振新回顾说:“为了让这一指标体系更科学,仅省长、副省长主持的专题会就开了15次。”

  2006年1月,在省十届四次人代会上,新的指标体系与全省“十一五”规划同时诞生了。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背景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随后,省政府又制定下发了具体的考核评价方案。

  新的指标体系改变了过去长期沿用的主要以几个经济指标指导评价考核地区发展的做法模式,也改变了过去的指标简单平均计算的方法,引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其中,经济增长方面11项指标,权重占27%;社会发展方面16项指标,权重占28%;资源环境方面9项指标,权重占24.5%;科技进步方面4项指标,权重占11%;人民生活方面4项指标,权重占9.5%。曾参加指标体系论证的一位专家说:“这一指标体系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转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机制办法的重大改革与创新,针对性强,可量化度高,若能切实围绕实施考评,必将引领全省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科学发展的新标尺

  2006年,是新考评指标体系的“开锣之年”。省统计局局长杨文章介绍说,考核评价的对象分省本级、11个市和119个县(市、区)三个等级。对省级的考核主要反映全省“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对市、县考核可反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以及当年的发展变化情况。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值通过加权算术平均,发展指数越大说明其当年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越大。

  新的指标体系,更加注重民生、民安、民富,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在居民收入指标的设计上,既重视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又重点关注城乡20%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从而引导各级政府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理念。总共44项指标中,人民生活和社会事业指标占到20项,从居住条件、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健身、安全生产等不同的侧面反映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情况。新指标体系把改善生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突出位置。杨文章说,新的指标体系改变过去重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轻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做法,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提到了重要地位,作为考核评价的硬指标。两者指标占有同等权数,均为6%,是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最高权数。目的就是要引导各级、各部门摒弃不顾资源环境生态代价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做法,大力推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新指标体系在全国首次引入“新型工业化水平”指标,以此对全省及各地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杨文章说,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支柱产业较为单一,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让“新型工业化水平”占较大权重,就是为了促使各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用新的指标体系考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是排斥总量和速度。而是要将提升总量和速度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追求全面协调、又好又快发展。有专家这样评论:“新的指标体系正在给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方程式求最佳解。”

  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新的指标体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看似枯燥的统计数据背后,是发展理念的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

  新指标体系一经公布,全省11个市、119个县迅速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学习研究,对照指标制定“十一五”期间的分年度计划。晋城市委书记李雁红整整用了三天时间,逐条学习思谋。就在此时,环保部门向他报告:几家化工企业排污超标。关,还是放?税务部门提议,这几家企业是税收大户,能不能放他们一马?市委、市政府断然决定:勒令停产,全面治理!随后晋城市一举关停100多家污染企业。

  继去年一举摘掉全国污染第一的“黑帽子”后,今年以来,临汾市又强制关停43家污染企业,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进入4月以来,连续10天达二级以上天气,其中4月7日达到一级天气,为5年来最好天气状况。

  阳泉市本着“家有千件事,先从民生来”的理念,在财政资金分配,特别是在安排和使用超收财政、新增财政方面,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为施政重点,首先安排涉及百姓生计的公益项目和社会保障、抚恤救济、解决“三农”的突出问题,努力解决百姓子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

  “我们的工作不仅是要把项目请进来,同时也要把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企业请出去。”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现在,“经济质量比速度受重视,结构调整比规模更重要。”

  2006年,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7%,耗水量下降3.1%,总污染物排放也呈下降趋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至0.845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左右,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11.8%和38.2%。多年来首次出现经济较快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的转机。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20%。按照新的指标考核体系统计,以2005年为基期,2006年,全省“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实现程度为26.51%,超过20%的平均时间进度6.51个百分点。

  省长于幼军说,实施这一指标体系,可以促使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可以帮助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发展观念,廓清发展思路,把握发展重点,走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误区,摒弃热衷于搞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做法,把时间精力和人财物力放到促进地区长远发展上来,放到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为人民谋利益上来。一些市县领导深有感触地说,新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要求,使科学发展观由模糊变得清晰,由抽象变得具体,起到了指明方向、明确目标、找到路径的作用,是地方工作的指挥棒、时间表和路线图。

  近日,省委又做出决定,将44项指标的考评结果作为对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和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省委组织部部长任泽民说:“下一步我们将直接把省政府44项指标考核评价结果搬上省委大楼的电子公示牌,作为对全省市、县党政领导和领导班子考评的重要内容。”

  新的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有一个探索、实践、改进、完善的过程,但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它确实起到了引领全省经济社会朝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迈进的作用。我们坚信,新的指标体系必将使山西科学发展的脚步越走越踏实,道路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 杨珏

  (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