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走鬼"烧烤档每日收入过千多过白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16:42 南方都市报

  

广州"走鬼"烧烤档每日收入过千多过白领

  ▲在上九路,“走鬼”穿街过市经营。王维宣、骆昌威 摄

  

广州"走鬼"烧烤档每日收入过千多过白领

  ▲在上九路,“走鬼”穿街过市经营。王维宣、骆昌威 摄

  

广州"走鬼"烧烤档每日收入过千多过白领

  昨天下午,广钢企业集团“小红帽”志愿者清理人民桥、海印桥脚。颜士然、顾展旭 摄

  

广州"走鬼"烧烤档每日收入过千多过白领

  ▲在一德路,“走鬼”占据马路摆卖。 骆昌威 摄

  ■来自湖北的“肥婆”,在广州做烧烤13年,鼎盛时每天能卖5000多元,现在每天能卖千把元

  ■本地人马女士做“走鬼”3年了,生意差的话,一天连饭盒钱都挣不到

  ■存在江湖色彩、利益与“地盘”纠纷的“抱团走鬼”,追求高利润,是对抗执法的主要群体

  奥一网近日公布举报“脏乱差”黑点热线,并展开全市创卫系列报道后,市民反应踊跃,纷纷来电举报“六乱”问题,其中既扰民又影响市容,也最难治理的“走鬼”乱摆卖问题也成为举报热点。“走鬼”原意为“躲避警察”,是侮辱性词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该词在香港市井流行。当时的无牌小贩常受警察驱赶,小贩们一发现警察出现,就大喊:“走鬼!”其他小贩闻声迅速撤退。随着时代演变,该词变成了对无牌小贩的惯用称呼。

  那么,广州的“走鬼”生存状态如何?近日,记者走近“走鬼”,和他们展开对话。

  阔气“走鬼”

  肥婆烧烤收入多过白领女婿

  她来自湖北,人称肥婆,在广州做烧烤13年,因为被电视曝过光而自信过半广州人认识她。肥婆和她的丈夫、女儿、儿子在天河棠下做着她的烧烤生意。鼎盛时期肥婆每天能卖5000多元,现在每天能卖千把元,肥婆每月收入比她的白领女婿要高,并且一家人在广州买了房子。肥婆每天都看报纸,对于广州正在冲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她表示,如果城管管得严,她就回老家去。问到会否转行,她反问记者“不干烧烤能干什么”。

  4月14日晚上11时许,记者来到天河区棠德南路。在棠下小区外面有四五个烧烤档,生意都很好。记者等了几分钟,才在路边墙根下找到位子。

  记者(有些不放心):你的烧烤吵到人家,楼上会不会泼水下来啊?

  一个怀里抱着孩子的年轻妇女:不会的,这里是工厂。路对面是居民楼,在那边烧烤他们就会有意见。

  (记者点了一些吃的,正在等烧烤的时候,一只大老鼠跑到记者附近的垃圾堆找东西吃,并不怕生。)

  记者(开玩笑):老板娘,能不能来个烤老鼠啊?

  自称肥婆的老板娘:你要能抓到我就帮你烤!

  (记者趁机走近肥婆和她聊天。)

  记者:一直在这里吗?

  肥婆:去年才来的,以前在棠下市场那里有个档口,招牌叫肥婆烧烤。

  “在广州有一半人认识我”

  记者:“肥婆烧烤”,名字起得好啊,怎么起的?

  肥婆:吃东西的人老叫“肥婆,来十串羊肉串”,“肥婆,羊肉串好了没?”我干脆就将招牌叫做“肥婆烧烤”。在广州,有一半人认识我。(神情得意)

  记者:吹牛的吧?

  肥婆:前两年,电视台来曝我的光,上了电视,你说有没有一半人认识我?

  记者:你的档口没有证吗?

  肥婆:非法经营。呵呵。

  (聊天中,肥婆告诉记者,那个抱小孩的年轻妇女是她女儿。她和她丈夫、女儿、儿子在这里烧烤;女婿在电脑公司上班,在棠下买了楼。)

  晚上12时许,一个30多岁、外表斯文的男子领着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来到烧烤档。记者趁点东西吃的时候跟男子聊了起来。

  记者:听说你武大毕业的。

  肥婆女婿(有些不好意思):我不是武大毕业的。

  (男子告诉记者,他是在武汉读的大学,但不是武汉大学;房子是前几年买的,50多平方米,嫌小;有两个小孩,大女儿已经读幼儿园,“偷生”了个儿子,现在1岁。)

  记者:天天生意这么好,你老婆赚得比你多吧?

  肥婆女婿:不用天天这样都赚得比我多。

  记者:这样的收入让赚工资的所谓“白领”很羡慕啊。

  肥婆女婿:很辛苦的。晚上做生意做到凌晨3时多,白天还要把这些肉和菜串成一串一串的,这些你也做不来。

  (凌晨1时30分,肥婆女婿小家庭一家4口先回家休息。肥婆和她丈夫、儿子继续做生意。趁着顾客少,记者继续跟肥婆聊。)

  记者:有没有被城管抓到过?

  肥婆:怎么没有。

  肥婆儿子:抓一次至少损失1000元。

  记者:罚款吗?

  肥婆儿子:不罚款,但会把烧烤的东西全拿走。要白干好几天。

  (后来他们告诉记者,其实他们没被抓到过,对付城管她有自己的经验,比如她的摊档选在工厂外,避免让人投诉,并且选在棠德南路的中段,路的两头稍有动静他们就知道了。出乎记者意料的是,虽然生意很忙,肥婆还天天看报纸,和城市管理有关的新闻她都会看。)

  “抓得严我就回老家喽”

  记者:广州在冲刺全国文明城市你知道吧?

  肥婆:抓得严我就回老家喽。(笑)

  记者:有没有想过转行?

  肥婆:转行做什么?我都快60岁的人了,还能做什么?

  “韭菜豆干最好赚钱”

  记者:你一天能做多少生意?

  肥婆:现在不多,只有1000多元。我以前在棠下市场有个档口,最厉害的时候不算酒水,一天光烧烤能卖5000多元。

  记者(惊讶):5000多元!能不能赚到4000元?

  肥婆丈夫:也没那么多。这成本也很高的,比如鸡翅,这是不赚钱的。

  记者:其他赚得多吧?

  肥婆丈夫:茄子也不多。你不能说茄子贵了就不烤了,不赚,或者少赚点,都要烤的。好赚的是韭菜和豆干。

  肥婆:还有辣椒粉,17元一斤。我知道有人用玉米粉掺染色的东西假冒辣椒粉,但我不这么干。

  记者:30%的利润总该有吧?

  肥婆:差不多。

  困难“走鬼”

  商品不超百元

  月入五百左右

  每天早上9时左右,马女士的小摊位就开卖了。保温瓶塞、针头线脑、滤水网、牙签、10元4双的廉价袜子……她熟络地摆弄着这些小玩意,然后对每一个留意商品的潜在顾客露出笑脸,蹲下来翻商品的客人,她更是热情招呼,百问不厌:“随便看看,不买没关系!”

  “做‘走鬼’是很丢脸的事”

  这是位于海珠区江怡路附近、通往中山大学后市场的一个无牌小摊,也就是“走鬼”。也许是这样,马女士坚决不透露自己的名字,“是很丢脸的事情。”旁边有个大婶插了一句:“做生意嘛。”马女士诙谐地应道:“大生意哩。隔壁烟酒专卖店说他们店里的货就值上百万元,你看我这货加起来有一百元没?”

  “我每天摆上9到10个小时吧,把货卖完可以赚二三十元,再去市场买点便宜的尾手菜,就回家啰。”她说,自己40多岁,本地人,做“走鬼”有3年了,家里住在赤岗。“干这一行是没办法,像我们这些没技术没文化的,不做‘走鬼’,就只有做家政了。‘走鬼’相对自由些。”

  她进一步说:“我卖这个利很薄,但胜在简单、滚动快。卖光碟、卖吃的赚多一点,但麻烦事情也很多,吵架打架,我经受不起。”

  “希望儿子将来上中大”

  “生意差的话,一天连饭盒钱都挣不到。”马女士说,刨去花销,这三年,她每年仅仅攒下2000元。她一边做小东西的买卖,一边也在留意着旁边菜肉市场的买卖,还向一些小贩打听点行情。她觉得菜肉生意做得好,才真正有保障,“人人都要吃饭的。如果赚钱多了,我也会申请牌照,也会交税的。”

  她儿子才10来岁,但她希望儿子将来能上中大。在她面前,不时有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结群走过,穿过这条有点泥泞的小路,进入中山大学的西校区。

  记者调查

  绝大多数走鬼是外地人

  连日来,记者调查走访了海珠区下渡路、康乐村,天河区石牌、沙河,荔湾区长寿西、华贵路、中山八路等地走鬼约30人,业态涉及小商品、烧烤、盗版碟、盗版书、熟牛杂、钱包皮带、十几块钱的衣服等,发现其中广州本地人只有2人,为长寿西路贩卖皮带者。其他均为外地人,占93%。

  “抱团走鬼”:

  组织过百人收入可过万

  此前也有媒体披露有关统计数据:目前广州约有35万流动闲散人员,其中70%以上来自四川、湖南、广西、湖北、江西等省区,多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天河区棠下街道办事处一位负责人介绍,一个人发现做烧烤赚钱了,还会带亲戚朋友来。

  根据记者调查,无牌小贩基本可分成“困难走鬼”与“抱团走鬼”。前者是弱势群体,他们不具备其他谋生本领,年龄、技能上劣势明显;后者存在江湖色彩、利益与“地盘”纠纷,他们追求高利润,以老乡为主要联系纽带,做生意、居住都抱团集聚,配备通讯工具,是对抗执法的主要群体。

  在收入方面,两个群体可谓“冰火二重天”。“困难走鬼”每月收入以400元至600元居多;“抱团走鬼”月收入多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高者可过万元,经营业态主要是烧烤、盗版碟。

  城管:

  “困难走鬼”有时让我们想流泪

  荔湾区城管大队的黄科长告诉记者,他们曾收缴一个本子,上面记录了上百个名字,有严格分工,每个名字后面都有每天的收入,每个“岗位”的负责人都从其他人身上提取一定比例的分成。

  一位城管队员说,执法时明知“抱团走鬼”势力大,但一定要上,“不打击就乱了。”而对于困难走鬼,“按最宽松的办,有时看到他们的样子,我们自己都想流泪。”

  专题采写/记者黄楚慧、林洪浩、陈翔、张顺美、廖靖雯 通讯员齐俊桥、彭淑芳

  编辑:饶绿斐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