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做客央视谈应对全球变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22:59 央视《决策者说》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做客央视谈应对全球变暖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做客央视谈应对全球变暖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做客央视

  央视《决策者说》4月19日播出“郑国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下是节目内容。

  李小萌: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来到《决策者说》。今天节目一上来我要先扮演一个天气资讯解说员的角色,不是预报员,因为我们要说的是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这个是2005年8月份,从加勒比海刮过来的五级飓风卡特琳娜登陆了美国,在美国造成了像英国国土面积那么大的自然灾害,死亡的人数上千,流离失所的人数有几十万。这在美国这种抗灾能力很强的国家,有这么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可见当时这个风力有多么强烈。再来看第二张,这是在一个船头拍的,周围全部都是死鱼,这是亚马逊地区的一张照片。大家都知道,亚马逊地区是非常大的热带雨林,应该说是雨量充沛,但是2005年、2006年都遇到了非常严重的旱情,很多鱼都死去了,有人说可能过不了多久,这儿也许会变成沙漠,真的会这样吗?我们再来看下一张。这是2006年发生在菲律宾的一次非常严重的举世震惊的泥石流,当时这个泥石流发生的时候,位于山脚下的一个村子,五百间房屋、一千多人同时都被淹没了,这个泥石流造成了三千多人死亡,这个照片是当地的救援人员正在泥土当中寻找尸体。再来看下一张。这个很熟悉了,这是去年这个时候北京发生的,这一天的沙尘暴给北京带来三十三万吨黄土,平均到每个常住市民的头上,每人四十斤。再来看。这是去年夏天发生在重庆四川一带的旱情,在七到八月份,最高气温38度的天气有21天,最高气温达到44.5度。往下看。这张照片表面上看很平常,但如果说到它的时间、地点就令人吃惊了,这是2006年11月份,也就是冬天的阿尔卑斯山著名的滑雪场地,滑雪的雪道居然是绿草茵茵的,而刚刚过去的冬天是个暖冬,我想每个人印象都非常深刻,但是同样也是在去年的冬天。再来看,这是在刚刚过去的冬天,今年的正月元宵节,沈阳的一场大雪,五十年一遇,给当地的整个城市的应急系统提出了一个很大的考验。看到这一系列的图片,大家可能会说,究竟怎么了,地球怎么了,我们能从当中解读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请到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

  (郑国光简历)

  郑国光,中国气象局局长。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94年7月,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气象局工作。2007年就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兼任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联合主席、世界气象组织亚洲气候工作组组长等职务。

  李小萌:刚才我跟连珠炮似的,讲了七八个天气异常的现象,我想您也是,当然您很了解,很关注了,一句话能不能概括一下,这个现象综合在一起说明什么呢?

  郑国光: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去年几场台风都破了历史记录,比如说去年5月10号登陆我国的台风,这是从来没有过的,5月10号就登陆了中国,这样一个强台风造成了明显的经济损失。比如说去年后面又发生了碧利斯的热带风暴,它虽然没有达到12级台风的强度,但是它登陆以后持续了120个小时,这也破了几十年的记录,导致了接近二百人的死亡,造成几十亿人民币的损失。大家可能记忆犹新的,去年桑美的超强台风超过了17级,这是我们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有一百多万人转移,造成了二百多人的人员伤亡和失踪。

  李小萌:您刚才讲到的这些气象的问题,以前还有争论,说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是一个总体的趋势,还是一个地球自然规律的变化,并不一定会有一个不好的结局,现在有没有一个定论?

  郑国光:全球的气温变化是一种周期性的,大家知道1940年到1950年,这段十年时间是变冷的,全球的平均温度显著变冷,1950年以后才持续上升,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上升的速度就加快,所以它有一个周期性,但是现在的全球平均气温是过去65万年以来最暖的时期,就是平均的气温。根据最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研究,这个报告是由全球一千多名科学家,顶尖科学家研究的一个成果,全球最近平均气温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很可能的概率是多少呢?就是90%以上。当然,全球的气温的变化有一个自然的波动,但是我们科学家研究表明,这种波动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大家讲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的气温特别在过去的五十年里面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李小萌:90%的可能性是因为人类活动影响地球变暖,能不能反推,如果人类改变自己的行为,能够减缓变暖的趋势呢?

  郑国光:应该是这样,在这个评估报告里面有六种排放的情景,最坏的一种排放情景就是人们按照现在的生活方式,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大概未来一百年,到21世纪末,它的温度将上升最高,可以上升6.4度,最低的一个,就是说现在人们控制排放,这个标准可能因为气候系统有个惯性,可能在未来一百年,21世纪末,它可能增加的温度是1.1度,1.1度也是超过了过去一百年气温上升的0.74度,所以人们不能够忽视全球变暖对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一些影响。

  李小萌: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我们想请您给我们更形象具体地解释一下,我们准备了三样道具,您结合这个道具给我们讲讲,我们先来上第一份道具。(道具:两个玉米)您觉得我们的寓意是什么,想让您讲什么呢?

  郑国光:就是气候变暖对农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小萌:是,首先想到吃饭问题,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郑国光:首先对农业生产力可能会造成影响,您知道全球变暖以后,我们的种植的结构要发生变化,为什么我们说过去老农的经验,到3月底,我们开始施肥了,其实它的生长期已经被全球变暖破坏了,比如说温度上升,升高一度,我们施的氮肥释放量将提高30%,就是说土壤保存氮肥的有效期可能要提前3.5天,也就是说温度升高了一度,施肥的量都要考虑一下。

  李小萌:如果没有经验。

  郑国光:没有经验就会增加成本。另外,温度升高以后,病虫害将会有明显的增加,就是说你需要喷药,病虫害可能造成产量的下降。比如说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本来有的时候我可以避开一个季节,冬小麦可以安全地越冬,可是冬小麦长得过旺,比如今年冬天是个暖冬,冬小麦长得很旺,但是一场冷空气,它的抗寒能力就减低了,所以一场冷空气以后就导致许多作物的苗被冻坏了,就减低了农业的生产。

  李小萌:在中国现在哪些地方农村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呢?

  郑国光:今年主要是发生在江苏一带,江苏许多的油菜、冬小麦都造成了减产,它生长很旺,抗寒能力低了,冷空气下来以后就导致作物遭受冻害,这样明显降低冬小麦的产量。但是全球变暖也可以有有利的一面,比如说80年代,黑龙江的水稻的产量80年代比70年代增产了大概30%,这里面除了科学种田的因素以外,大约有一半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产量的增加。

  李小萌:关键是要看这个利和弊比例的问题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郑国光:从我们科学家分析来看,还是弊大于利。我觉得只要我们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比如说全球气温上升了,整个气候变暖了,我们选择一些适合作物的品种,就是应对这个气候变暖,这样有一些应对的措置,可以化弊为利,这样能够保持农业生产更好地发展。

  李小萌:可是如果灾害天气增多,再怎么去调整也没有用了,这种调整就没有意义了。

  郑国光:是的,比如根据我们的预测,未来全国平均的降水量会有点增加。

  李小萌:您说到水的问题了,把我们的第二个道具给说出来了,就是说到水的问题,其实我们桌上都是。气候越来越暖,对于降水的分布会有很大的改变,对于以前比较旱的地方,是不是会有一些好转?

  郑国光:恰恰不是,因为温度升高了,导致蒸发量增加,比如说温度升高一度,可能导致蒸发量增加5%到7%,所以增加一点降水抵消不了蒸发量增加的,所以未来整个我们国家水资源短缺的趋势不会缓解。包括小雨可能会减少,暴雨强度可能增加,我们需要的降雨量要平均,大家知道北京的年降雨量比巴黎还要高,我们北京年降雨量一年是609毫米,在过去平均的,而巴黎的降雨量只有536毫米,但是看起来巴黎的气候明显比北京好,为什么呢?就是巴黎出现暴雨几乎不可能,它都是每几天下一场小雨,很湿润,所以气候感觉到非常湿润,而北京80%以上的雨是在六七八月份集中下,这种集中又存不住,水就流走了。本来北京下雨的日数就少,全球变暖以后下雨的日数更少,集中几次的暴雨下了。

  李小萌:说到水其实也说到一个海洋的问题,气候变暖,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这是人们听起来觉得很恐慌的一件事情,现在有什么样的预测呢?

  郑国光: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也谈到了,未来一百年,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要上升18厘米到59厘米,大概是这么一个数。如果海平面上升了50厘米,就是半米,大概现在世界上有超过二十个国家就可能会淹没在海洋当中。

  李小萌:那对我们国家的沿海地区,如果还拿50厘米来预测的话。

  郑国光:我们科学家做了一个分析,如果在珠江三角洲不设防洪堤防,海平面上升50厘米,珠江三角洲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将受到海水的影响。

  李小萌:第三样道具。这是一只北极来的熊,据说因为气候变暖的问题,北极熊全都瘦了,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郑国光:你知道现在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是北极地区,对南极气温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但北极地方是很明显的,因为北极地区大部分是浮冰,到冬天的时候可能这个浮冰就冻在一起了,这个北极熊捕食的范围是很大的,随着全球变暖,这个冰盖破碎的程度是比较大的,所以捕获食物的面积明显减少。比如这个冰盖到那个冰盖有几米、十几米它是过不去的。

  李小萌:以前没有游过那么远。

  郑国光:对,再一个就是说,最冷的时候,北极熊可以安全地越冬,就是它还冬眠,现在全球变暖了,它的冬眠期缩短了,冬眠期缩短,那就是自己体内的消耗增加了。

  李小萌:北极熊也失眠了。

  郑国光:对,这样导致它捕获的食物减少了,消耗的能量增加了,所以它就瘦了。

  李小萌:前面我们在看那些新闻图片的时候,就是沈阳那次下大雪,当地的市民说,都想起来那个电影叫《后天》,说在我们这儿后天已经不是后天,是今天了,后天会不会变成今天呢?

  郑国光:这个《后天》的电影,实际上它的基础是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那是2001年出台的,出台以后,大家可能知道,美国国防部发布一个秘密报告,给布什政府,就是说气候变暖会摧毁我们,他就讲到,气候变暖可能会带来国家安全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可能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增加,可能难民增加,导致能源的匮乏,可能会引起局部的战争。《后天》的电影就根据这一段评估报告,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报告,当然经过艺术家的夸张,就编成《后天》的电影。从科学上来说,它有一定的科学基础,比如说现在我们在海洋上有个叫温盐环流,温盐环流是什么意思呢?在表层,就是从赤道有一个暖流通过上层海洋,把暖流带到极地,极地有个下沉的冷流,从极地向赤道在输送,它有一个热量交换的过程,它主要是和海洋的含盐量有关系,在正常情况下是这么样交换的,交换导致地球的温度差异不是很大,虽然极地比较冷,赤道比较暖。如果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就导致海洋的含盐量减少,减少就可能会导致温盐环流运动速率的增加,有可能有一天会切断,《后天》的电影就抓住了这个有可能温盐环流切断,切断就是说变成极地地区更冷,赤道地区更热,可能这个过程有几百年或者上千年,《后天》的电影就把这个几百年的时间压缩到几天发生了,它就是在电影艺术上处理,把几百年的时间压缩到几天发生了,所以你们看到纽约突然变成冰天雪地。但是这个是不可能发生的,怎么可能几百年的事情几天就能发生呢?那么大的海洋系统怎么可以几天就能够切断呢,就能发生这种事情呢?不可能发生。

  李小萌:刚才我们讲了很多,最后您再给我们简短地明确一下,应对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气候的这样变化,我们究竟可以做些什么?

  郑国光:现在国际社会包括中国政府都在关注着全球变暖,而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一个焦点问题,怎么样减缓全球变暖,这不是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的措施,要靠全世界地球上的整个人类要采取一些措施,包括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我们采取了降低能耗,我们

十一五期间,单位GDP的能耗要降低20%,比如说我们政府采取了发展可再生的能源,比如说大力发展风能,大力发展水利资源,就是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比如说我们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面的植被,因为现在森林是一种碳汇,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所以植树造林对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起明显的作用,所以可以采取许多措施。

  李小萌:还有一点点时间我们想留给大家,看看有没有想要提问的,感兴趣的,可以跟我们的郑局长交流一下,同学们。

  同 学:郑局长您好,我想问一个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因为我们那边种水稻。

  李小萌:在哪儿?你是哪儿人?

  同 学:我是河南信阳人,就是淮河以南那边,那边种水稻,我记得对气象最关心的就是水稻割完了之后,它有个晾晒的过程,大伙都盯着

天气预报看,结果天气预报有时候准,大伙感到好,稻子晒得挺干的,回仓里面去,农民感到很舒服。但有时候可能就容易预报不准,本来第二天要下雨,结果说天气是晴的,结果水稻全都进水里面去了,打漂了。我想问一下,在以后的气象工作当中,你们会采取哪些方式预报得更准,然后把预报很准确的结果尽快地送到千家万户或者是广大老百姓的耳朵中去?

  郑国光:谢谢你的提问,实际上你提的问题正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实际上从气象预报来看,时间越长我们越难预报,你说预报十天以后哪一天要下雨,我们这个预报准确,很难说,现在预报比较有把握的是一天到三天的预报,但是我们这种准确率,一天的预报我们现在准确率可以达到80%左右。

  李小萌:像我们肯定希望天气预报是越准越好,但是从一个科学的角度来讲,是不是应该要求天气预报百分之一百地准确?

  郑国光:百分之百地预报准确,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

  李小萌:如果不准确有没有问责制呢?

  郑国光:如果是因为责任心造成的预报失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所以现在的气象工作者在预报服务方面是责任心相当强的,包括我们在重大的天气情况的时候,各级气象局的领导都要亲临第一线。

  李小萌:您刚才讲80%的准确率,这在世界范围来看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郑国光:应该说是处于世界一个先进水平。

  李小萌:跟最先进的差多少?

  郑国光:很难说,因为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不一样,我讲个例子,你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基本上这种准确率肯定很高。

  李小萌:您举这个例子太极端了吧。

  郑国光:比如说北京,北京的天气远比南方复杂得多,因为天气系统有地形的原因,这边是海洋天气,这边是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正好在气候交错带,所以北京的天气相对其它地方更为复杂。现在我们对一到三天的预报准确性是比较高的,但是时间越短,我们预报又没把握。

  李小萌:您刚才说的是越长越不好预测,现在是越短也不好预测。

  郑国光:比如现在我们暴雨的准确率,我们现在暴雨准确率只有20%都不到,就是说一百场暴雨,我们最多能报出20场。还有一些冰雹天气,大家记忆犹新的2005年5月31号,北京突然下了一场冰雹。

  李小萌:很多车都被砸坏了。

  郑国光:接近九千辆的汽车被砸了,我们就没有预报出来,但是我们从雷达上已经监测到了,但是监测到以后,警报怎么样发到老百姓那里,刚才这位同学谈到的,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就是加强气象信息警报的发布系统,信息的传输对气象来说是一种生命线。

  同 学:主持人您好,郑局长您好,我想问一下刚才说到了气候变暖对全球是弊大于利,作为我们老百姓,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就可以减缓一下这样的问题?

  李小萌:你现在理解的能做一些什么?

  同 学:我觉得以前知道排二氧化碳对气温影响很大,但是我觉得作为我们大学生来说。

  李小萌:不喘气了。

  同 学:真的没有说特别切实可做的能改变,我们只能说看着,而且觉得和我们距离很远。

  郑国光:实际你平时都在做了,比如你离开宿舍的时候随手关灯,节省能源,我不知道你毕业以后,工作以后想不想买汽车,如果你不买汽车,骑自信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是对减缓全球变暖一种贡献。

  李小萌:你理解随手关灯、节电和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吗?

  同 学:这个不是很理解。

  李小萌:郑局长给解释一下。

  郑国光:现在我们国家80%以上的能源来自于化石燃料,比如烧煤,烧我们用的汽油,这都是温室气体一个主要的来源。如果我们大家都节省能源,就减少了多少的排放。现在我们每少烧一吨煤,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是620公斤,如果节省十度电,就减少了几百公斤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每个人减少几百公斤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几十亿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肯定会降低,全球变暖的趋势就会遏制。

  李小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仅仅跟有车的人,坐车的人有关系。

  同 学:郑局长您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学在读的研究生,去年4月中旬我从山东来到北京参加研究生的复试就看到了那场沙尘暴,我想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今年还会有那样的沙尘暴吗?谢谢。

  郑国光:你的问题非常好,每年我们这个沙尘暴的天气,平均是二十几场沙尘暴的天气,是吧?某些年份可以达到,平均十五六次。我想今年北京不会有那么强的沙尘暴,因为前期地面的状况与去年比较起来,上游的状况比去年要好得多,但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靠近蒙古国那一块,那个状况不好,所以今年前两天刮的沙尘暴北京就不大,但是北边,像吉林、黑龙江沙尘暴的强度就比较强,所以从我们预测来讲,这个沙尘暴的频率比常年来说可能要弱一些。

  李小萌:好,感谢郑局长今天用一个相对轻松的方式带给我们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谢谢您。

  郑国光:谢谢观众,谢谢主持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