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双来:吹出来的“旗帜”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02:51 大众网-齐鲁晚报

  嘉祥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民间亦有“走进嘉祥县,唢呐声不断”的顺口溜。从1582年宫廷乐师赵庭音定居嘉祥县大张楼于庙开始算起,鼓吹乐在这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介绍,嘉祥鼓吹乐的艺术风格大体分为五大流派: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

  说起鲁西南鼓吹乐在民间的代表人物,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说,老一辈的鼓吹乐艺人流传一句话——“坐着吹不过袁志文,站着吹不过伊正银”。而伊正银的儿子,就是目前鲁西南鼓吹乐的代表人物伊双来。

  子承父业 自小入门

  14日下午,嘉祥县马村镇东李楼村一普通农家小院,记者见到刚刚从大张楼乡杨庄村赶回来的伊双来。“这两天结婚的比较多,今天晚上还要到汶上县南旺镇赶场”,伊双来迎面向记者解释道。落座后,他卷起一支旱烟,先给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聊了几句家常。随后话峰一转,伊双来开始和我们聊起从艺历程。

  今年61岁的伊双来,8岁开始学习吹唢呐,15岁开始领班独奏,17岁开始随嘉祥县演出队伍演出,19岁参加济宁地区庆祝十一大汇报演出。当时,他卖了干粮当路费,不断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类文艺演出。全县的敬老院、马村镇的大小会议、庆典都留下伊双来忙碌的身影。参加演出的时候,他给自己定下一条硬规矩——凡是公事一律不收费。伊双来说:“我幼年丧父,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是怀着一颗“报恩”的心来为社会奉献点力量。

  1951年,嘉祥县有关部门组织演出队伍欢送志愿军。年仅40岁的父亲伊正银在演出过程中跟同行较劲,后因病发去世。年仅5岁的伊双来跟母亲等家人生活在一起。因生活贫困,伊家经常受到街坊邻居的接济。

  3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也没逃过靠吃榆树皮填饱肚子的日子。因为家中没有劳力挣工分,所以仅读完小学四年级,伊双来便辍学务农挣工分。受父辈的熏陶,他在空闲时偷偷拿起唢呐,独自练习起来。他说:“当时,只能跟着广播里播放的戏曲练习,不过听三遍我就能吹出那首曲子。”到农田劳动的时候,他用布袋装上唢呐,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就掏出来吹上两首乐曲给大家解乏。

  不久,伊双来吹出的悦耳动听的唢呐声逐渐被街坊邻居认可。随后,他开始跟随“伊家班”参加红、白事的演奏。当时一天大约能赚到5角钱,其中4角钱要上交到生产队兑换工分。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仍然觉得很充实。

  伊双来介绍,起初他是跟叔叔学习吹唢呐,并跟着到其他县、区采风,通过模仿别人的曲子练习技巧。大约10岁的时候,他又跟随父亲的好友任同长学习。在其指点下,伊双来迅速掌握了吹唢呐的技巧,并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

  锲而不舍 梦中吹曲

  伊双来说,他开始学习吹唢呐时曾遭到叔叔的反对。有两件事情让他坚定自己学习的信心。9岁时,他随父亲的朋友魏先生到邻村看戏。台上有一位负责敲梆子的演员,几番努力后仍然找不到音准。按捺不住寂寞,他登台夺下梆子,并且还跟上了其他演出人员的节奏。他的举动得到魏先生的肯定,也改变了叔叔对他学吹唢呐的看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吹奏技艺日臻成熟,但是他仍然坚持到邻村、邻乡找戏听。15岁那年,他经常跑上18里路到梁宝寺镇观看骑马娶亲。为了看演出,他有时顾不上吃饭,丢下劳动工具就往外跑。当时为了听上一场“两家弦”,他花两个小时的时间独自跑到菏泽地区,并且当晚返回。

  伊双来说:“那时自己满脑子里都是曲子,有时候连做梦都在琢磨如何吹曲子”。

  顾此失彼 返乡务农

  1971年,他参加嘉祥县工商所文艺宣传队。白天他和同事忙着维持市场经营秩序,晚上则聚在一起排练《朝阳沟》。他们的成绩曾得到县文化部门的肯定。

  6年后,因政策原因文艺宣传队解散。凭着持之以恒的韧劲,伊双来的唢呐吹奏技巧愈加娴熟,并受到济宁豫剧团的垂青。1983年,济宁豫剧团领导为他争取到一个转正的名额。但与此同时,伊双来老家也分到12亩责任田。为了照顾家人,他放弃转正的机会,而回到养育他的家乡。

  老骥伏枥 屡创佳绩

  返乡劳作的他并没有放弃唢呐艺术,而是不断摸索创新,并逐渐形成“火烧葡萄架”、“二龙吐须”等四个绝活。其中“二龙吐须”堪称鲁西南一绝。

  1990年,伊双来参加济宁市春节唢呐调演,凭借一曲《万马奔腾迎新春》获得最佳演奏奖。1992年,参加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他演奏的《开门子》获得民族器乐比赛金奖。随后,伊双来又参加了1995年国际孔子文化节和省1996年齐鲁广场艺术展演活动。其间,他的唢呐艺术受到一位巴基斯坦友人的赞誉。

  2000年2月,他参加《拜鼓曲》的集体演奏,并获得第九届“群星奖”。今年3月,作为表演嘉宾,伊双来参加了在嘉祥县举办的山东省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吹打乐决赛。

  子女“改行” 物色传人

  鲁西南鼓吹乐于去年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艺术这门传统艺术再次受到重视。据嘉祥县文化馆馆长刘奉涛介绍,目前该县已出台措施保护这一门传统艺术,并争取上级文化部门的配套资金进行支持。

  这些政策并没给伊双来带来多少惊喜,培养继承人已成为他面临的难题,他没有强迫儿女继承这门艺术。目前,儿子在东营市当厨师,两个女儿有时候跟班。

  伊双来表示,为了传承祖辈留下的民间艺术,自己一直打算物色一个有艺术潜力的青年作为他的继承人,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文/图 本报记者 曾现金  贾红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