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假如周杰伦没有拿到“上岗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10:47 千龙新闻网

  来源:千龙网记者从18日在京举行的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上获悉,由文化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筹备5年之久的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即将推开,这也意味着今后从事影视、歌唱、舞蹈等文化行当将需持证上岗(4月19日《北京娱乐信报》) >>>详细

  看到这条新闻,我不禁想到,假如周杰伦在内地没有通过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没有取得“上岗证”,会怎么样呢?我们可以想像,他还是歌照唱、舞照跳、演唱会照开,照样红透半边天。因为歌迷、粉丝们听的是他的歌,爱的是他的人,而不是那一张薄薄的“上岗证”。

  【 调查 】

  由文化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筹备5年之久的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即将推开,这意味着今后从事影视、歌唱、舞蹈等文化行当将需持证上岗。你怎么看?

  好事。可以最大限度地选择合格人员进入文化工作者队伍。

  没必要。文化娱乐行业靠实力。

  与我无关。

  文化娱乐行业的成功自有他的规律,靠的是实力、名气、影响甚至是炒作,靠的是观众的认可,唯独不靠什么资格证书。对于一些想成为歌星、影星的新人而言,“上岗证”对他们的唯一“好处”就是多了一道政府设定的门槛,多花了一些考证的钱,更多一些付出和成本,此外啥都不是。

  那么,相关部门为何多管这闲事呢?其实,是因为有利可图,在背后存在一本万利的“考证经济”。试想想,全国从事文化娱乐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多少,以后又将有多少,如果都来考证,那么考试费、资料费、培训费等将是怎么一笔巨大而又源源不断的收入,颁证部门就坐在那里等着收钱好了。

  其实,给一些行业设定职业准入资格确有必要,这样有助于提高从业者水平,保证职业安全和服务,对社会有益。可当前的现状是,在利益的影响和驱使下,这种行业准入有过多过滥之嫌,有遍地开花之势。不管是否必要、必需和可行,通通上马。

  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超过1000多种,然而有几个是货真价实的?很多职业资格证书,都是由政府部门或者政府相关机构组织测试、发放的,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

  “交钱就发证”,这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在所有的证书背后都牵扯着一个多环节的收费链。有关人士估算,当前我国每年考评各类证书的经济总额超过3000多亿元。考证主管部门,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敛财衙门”,资格证书正在成为一些主管部门的“摇钱树”。

  因此,在文化行业推行准入制度还要三思而后行。(孙瑞灼)

   明星素质面面观

  热门的“超女”张靓颖不认识繁体字、红歌手伊能静在新歌中竟然唱错字、青歌赛选手不识国旗、著名主持人节目中念错字……这两年演艺人员的文化素质一直是被大家质疑的一个话题。提高公众人物的整体素质,不但是这两年大家都在高喊的口号,也确实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各方回应

  华谊音乐老总袁涛——早在七八年前,相关管理部门曾要求歌手上岗需持有歌手证。“当时并没有要求考试,而是只要有唱片公司出具相应的证明就可以了,羽·泉和黄征他们都办理了歌手证。后来就不怎么提这回事了。”>>>详细

  汪涵——我就是有证人员,“因为我是专业院校毕业的,有播音主持证和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

  网友——文化保守的体现,除了能给正旺“考证经济”再加一把柴火,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相关点评:文化行业持证上岗是历史倒退

  持证上岗并不是万金油,如果说医生、律师等行业持证上岗是一种行业规范的进步的话,那么,所谓的“文化行业持证上岗”就绝对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每一个公民,只要你愿意唱、愿意跳,只有有人愿意听你唱,只要你不违反法律,那它就应有唱的权利,何须“持证上岗”? >>>详细

   【网评1+1】人们为什么对考试公平信心不足? (新华网)

  4月19日下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强调,考试对我们来讲,最低的标准是万无一失,最高标准也是万无一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试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稳定地向前发展。

  追求和坚守公平,无疑是政府有关部门在考试制度设计和改革中最优先坚持的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人们对各种层次考试公平性的信心却越来越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为其考研面试落榜学生鸣不平的一篇博客文章《我考研分数第一,我却落了榜》,连日来在新华论坛和新华博客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大部分网友表示很愤怒,认为据经验王全杰的这位学生很可能是被潜规则刷下来的。

  网友对“考第一竟落榜”这一典型事件的反应,集中展现了人们对目前我国各类考试公平性的怀疑。那么,人们为什么对高考、研考这样全国性的极为严肃的考试的公平性都如此没有信心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考试受到的不当干扰过多。

  考试本应是最单纯的竞争,过招比试,强弱自现,赢家无愧,输家心服。但近年来权力、金钱、人情对考试过程的渗透干扰愈演愈烈,试前铺垫,试后活动,考试的单纯性不再,其公平性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现在,从中考到研考,大家除了要求应试学子苦学苦读外,还得动员和挖掘社会关系展开活动,不“两条腿走路”就很难放心。虽然,绝大多数人最终寄希望于自身的实力和考试的公平,但人们仍不自觉地要使出一些防守性的“动作”,以防有人践踏了自己应享的公平。

  第二,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设计过于死板。

  我们目前的考试更多地着眼于答案的标准性和各学科成绩的均衡性,对考生创造性能力的考察不足,对偏科性人才的出路也没有充分考虑。把本来很丰富的汉语言文学变成枯燥的字词拼装,将生动的英语演化为与实际运用没什么关系的语法大比拼,总分较低单科成绩再突出也难过入学门槛等等,都是多年来备受诟病的考试痼疾。

  第三,考试的政府垄断性过强。

  从科举到高考,中国的主要考试历来由政府垄断。政府垄断考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当代变动性极强的社会条件下,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垄断使考试组织机构没有了竞争变革的动力,垄断更易被幕后因素左右,垄断限制了考生和学校等招生、用人机构的选择自由。目前,相当一批技能认证类考试正演化为部门牟利的工具,正是考试垄断的恶果。与之相比,学历教育类各种考试的牟利倾向虽然还不是特别严重,但垄断已严重阻碍了其改进创新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国际上竞争性考试制度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不妨大胆借鉴。国字号之外,多开几家“考试分店”,让学校和学子货比三家,有益无害。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好的考试要考出人的长处、人的优点。但愿国家有关部门能本着这一良好宗旨,加快推进考试制度改革,让人们重新树立起对考试公平的信心。 (贾奋勇)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