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道路为何不堪重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1日02:05 新晚报

  实习生 董士炀 本报记者 刘韬

  据不完全统计,开春后哈尔滨市已有136条(段)道路破损,翻浆面积达5.04万平方米。市区内2000多条道路,构筑了冰城的动脉,是什么原因让城市道路不堪负重?

  仓促修复导致“短命路”

  据市道桥管理部门解释,2005年底,道里区安化街供热管线完工时已进入初冬,因不具备条件,道路修复时无法达到规定技术指标,影响了道路的修复质量和道路荷载能力。

  “按照哈尔滨市有关规定,安化街当年必须修上。”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尹联友说,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安化街甚至已不具备按原结构修复的可能。2005年底铺设路面后,应该在2006年道路施工季节实施彻底修复,但由于2006年修路资金迟迟未能到位,安化街大修计划也没有列入有关部门的日程安排。

  记者调查发现,哈尔滨市还有一些街路情况类似安化街,道里区工厂街市公安医院门前段,也是2005年底重点工程施工后修复的,不足百米的街路毁坏严重,很大面积变成了泥土道。据尹站长说,这些街路与安化街一样,因资金原因未能彻底修复。另外,有关部门也怕被市民指责“刚修的路又挖”,结果能拖就拖,反倒造成了“短命路”的出现。

  频繁挖路加重“城市病”

  据市城管部门介绍,哈尔滨市明文规定,挖掘工程后的道路不得出现晾晒沟槽现象,道路修复也有相关规范要求。记者调查发现,挖后修复的道路,则常常变成短命路。

  昨天,记者走访了部分市民反映强烈的破损路,943米长的安国街大坑、小坑、翻浆处共100多处,1805米长的建国街路况更糟;道外区大新街上,翻浆、坑槽也不少见。据记者调查,这些主干街路上,近年都曾进行过供热、供水、排水等地下管线施工,虽经回填修复,但这些街路都有“暗伤”。

  据省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张学昌站长介绍,建设部《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中提到的坑槽、拥包、网裂、碎裂、翻浆等18种道路病害,在哈尔滨市道路中全部存在,频繁挖道更缩短了这些城市道路的“寿命”。对挖道修复,建设部有相关的技术标准要求,其中对温度、材质、措施等都有严格规定;《哈尔滨市挖掘城市道路管理办法》中也规定,地下管线敷设竣工后,回填修复因气候等因素暂不具备修复条件的,暂时采用铺砌板石或者承重步道板进行简易修复,待次年气候适宜时,按照原城市道路结构和技术标准修复……因《哈尔滨市挖掘城市道路管理办法》自2006年10月20日起施行,安化街等破损严重的街路,有些地方未按此《办法》执行。

  不堪重负偏遇“大车流”

  记者调查发现,哈尔滨市不少街路都因车流量过大“雪上加霜”。据统计,哈尔滨市大部分道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当时道路荷载设计为4吨至7吨,设计使用年限为8年至15年;哈尔滨市的城市交通发展迅猛,车辆荷载已达10吨、20吨至30吨,集装箱车辆甚至达60吨以上,已严重超过现有道路的荷载、承受能力,道路使用年限缩短。荷载等级原本就低的三四类街路,路面破损尤为严重。

  据哈工大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系主任张亚平介绍,超道路负荷的车辆,是对城市道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对超载车辆应该严格控制。哈尔滨市挖道建设时,常常把车辆分流到其他街路上,这对不堪负重的街路是致命打击。今年,哈尔滨市还计划挖511条路,如果不根据周边街路的荷载能力科学设计,只盲目保证通畅,安化街类的“短命路”还会大量出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