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加身 山西科学转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2日04:11 山西新闻网

  今年以来,“区域限批”“环保风暴”等刺眼词汇频击我省经济发展“三块短板”之一的环境问题,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再次成为全省上下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

  今年1月10日,吕梁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区域限批”,所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都不得上马;2月6日和16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临汾市的环保问题两次作出批示,要求立即整改,否则将采取“区域限批”措施;3月29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运城市山西振兴集团等企业未批先建等问题……

  巧借外力 四两拨起千斤力

  今年初,国家环保总局亮出的撒手锏―――“区域限批”,给我省以资源为经济支柱的诸多县市打了一剂“清醒针”,也给正在以雷厉风行作风落实“蓝天碧水工程”的全省环保战线职工打了一剂“强心针”。环保人心里明白,借好了这把外力,就可以加快推动我省的环保工作。

  知易行难。近年来,由于煤焦铁市场的“一路走好”,试图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这一矛盾的我省,在环境治理上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利益冲突。

  以一个年产120万吨的焦化厂为例,如果关掉,每年损失利税就达上亿元,如果取缔,十几亿元的投资就打了水漂。

  除了企业创造的利税,还有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以孝义市金晖煤焦化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每年为当地创汇8000多万美元,安排劳动力1300多名,每年带动当地运输业创收1000多万元。

  然而,再多的理由也掩盖不了污染的现状,阻挡不住全省上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渴求蓝天碧水的坚实脚步。

  吕梁应声而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取缔了175个违法排污企业。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之后,吕梁已按要求把该关停的污染企业全部关停,需上环保设施的正在逐步实施。3月15日,吕梁市正式向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申请,请求解除“区域限批”。

  临汾也不甘落后。在收到潘岳副局长的批示后,临汾市紧急召开会议,责令全市所有焦化企业降温保炉、停止生产、集中整治。为扭转环境污染被动局面,临汾市宣布实施“焦化、冶炼等重污染企业治理整顿实施方案”,151家企业被责令关停整改。

  以退为进 蓝天碧水会有期

  近年,我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气环境质量连续两年居全国倒数第一,废气和烟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二。

  但在2006年5月以前,我们一直对自己的污染讳莫如深,所有公开的文件中均称:山西是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之后不久,在省政府的一次工作会议上,面对我省的污染现状,省长于幼军忧心如焚:“山西要承认自己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等开脱之词不要再用。”

  既然承认是“污染第一”了,工作上就更能放下一切顾虑和包袱。

  2006年6月,我省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蓝天碧水工程”正式启动,汾河流域内的32县和11个重点城市被列入治理范围。

  为推动这一工程,各市、县主要负责人成为“蓝天碧水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将此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紧接着,省环保局选择重点市县、重点行业先行突破,依法对焦化、冶金、煤炭、化工、电力、耐火等六大重污染行业集中进行清理整顿。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先后关停各类违法企业和设施1200多个,查处违法案件6700余件,均创历史新高。

  省环保局还在全国首创与其他执法部门联合办案的成功经验。截至目前,省环保局已与银行、铁路、电力等14个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对污染企业实行断电、断贷、断运输,强化环境保护的制约权和关停权。

  今年1月12日,省环保局公布了我省11个重点城市2006年空气质量情况:二级以上天数平均为246天,比2005年增长了8.67%。

  科学发展 加速转型促崛起

  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吕梁被“区域限批”的前车之鉴促使全省各级政府痛下决心,进一步认识到现在正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产业升级或转型的良机。

  “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是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发展。”3月20日,临汾市市长李天太在古县现场会的讲话发自由衷。

  李天太代表政府当着与会企业的面下了决心:“将煤焦铁企业全部关死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突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制约的‘瓶颈’?就是加快污染治理,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吕梁市市长董洪运也表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寻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一个结合点,在产业结构选择上,既要结合当地以资源为依托、为导向的资源型经济,同时,又要让它新型化,通过新型化来解决环保问题。

  “这么多企业取缔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肯定会减少一些。”董洪运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但我们的决心是,即使经济增长缓慢上几个百分点,也要坚决淘汰落后设施,腾出市场空间,腾出环境容量,支持好的做大,大的做强,加快发展。”

  放弃暂时的经济增长速度,坚决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已成我省上下的共识。区域限批下,以资源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我省正在“科学转身”。

  本报记者 张隽波

  (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