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之滨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解读楚天传媒大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2日07:31 荆楚网-楚天金报

  记者李昌建 郑志方

  【提要】在风光旖旎的东湖之滨,被列为湖北省十大文化重点工程的楚天传媒大厦已悄然展露芳容。今年10月,这座26层的区域标志性建筑就将交付使用。从“呼声”变“蓝图”,从“蓝图”到吹响行动的号角,这其中凝聚了几多心智与汗水。近日,楚天金报记者走进传媒大厦,感受她的生态特征与现代化气息,聆听建设者们的高亢与激昂。

  灵气、秀美扑面来 “文谷”中的一座“艺术大厦”

  沿着风光旖旎的东湖西岸漫步,春风拂面,鸟鸣于耳,满目绿树红花,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不只是武汉最美的地方,更是文化气息最浓的地方:摊开武汉市地图,记者注意到,在东湖西岸这片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文联、省作协、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省博物馆、知音集团、新华社湖北分社等一大批文化单位聚集于此,因而被称为湖北的“文谷”,成为该区域内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传播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是这个集群拥有的共同标签。而各单位的建筑本身就似鲜明的文化标签:省博物馆的三大仿古建筑结成一个硕大的“品”字,覆斗型屋顶、琉璃瓦,体现浓郁的楚风遗韵;在建的省艺术馆,则设计以似鼓、似琴、似笛的形体,来体现艺术感与时代色彩;芳容初绽的楚天传媒大厦恰似一颗明珠,镶嵌在这条景观路的腰带上,如点睛之笔,惹人陶醉。

  “东湖路是一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最为和谐的街道,楚天传媒大厦所处的位置,以前正是个‘景观缺口’,这个亮点补得好!”经常骑自行车环绕东湖游的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郑佳伟说,“传媒大厦是一座亲水、亲绿的大厦,更是东湖路上需要细细品味的一个艺术景点!”

  2004年5月,楚天传媒大厦概念设计招标委托给了国信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部网站公开发布,向全世界招标。经过反复斟酌和群众投票,先从国内外40多家设计院的方案中选取了10家入围,集团将10套方案贴在湖北日报采编大楼一楼,请员工“票决”。随后,再由两院院士、国内著名建筑大师、著名高校建筑学院教授等抽签组成评审团。最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的方案入选。

  传媒大厦项目部办公室副主任杨志松对记者说,方案设计按照一主楼一裙楼,科学地进行了错落起伏的建筑布局,并在此交错中延伸动态的建筑美。这种错落有致的设计手法,不仅打破了以往沉闷式的布局,同时在采光、通风、日照以及间距上都是一个较大的突破,建筑形体上也避免了粗、独、方、重。

  大厦门前的人造喷泉,暗示了传媒事业发展与百姓生活的鱼水关系;主楼大厅顶棚是网状的吸顶灯,凸显网络时代的特征;地面则呈电波状,传媒色彩浓厚;门楣大梁上则是代表楚文化的凤梁;电梯口有一幅仿青铜的抽象化地图,上面标有世界上发生的重要新闻的标题,如同一部世界新闻史集粹。主楼的色调呈向阳色,简洁明快,重点突出,主题明确,既空灵又实在,既内蕴又外显,既可将历史的记忆遗传又将其延续和发展。裙楼则有一个内花园,气魄大,显得非常有亲和力。

  据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设计师郭和平介绍,楚天传媒大厦总体上应该是现代风格建筑,但这个现代风格与传统现代风格有区别,更多地照顾了媒体文化、艺术生态、自然景观因素,这也是这座大楼的三个主要特点。

  据介绍,主体建筑采用的是椭圆形塔楼,塔楼被梳分为一个向上的玻璃体和一个弯曲的薄壳,为城市的天际线画上了独特一笔。透明的玻璃体,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弯曲的薄壳如一根冲天顶梁柱,表现出理性、敦实、蓬勃向上的艺术色彩与气势,使人从视觉上感受到作为楚天传媒“领头羊”的雄心与壮志。而与之紧紧依偎的裙楼,则显得格外浪漫、柔和,斜屋面姿态朝下,正如记者之笔力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中;而站在主楼往下看,裙楼的斜屋面更像活字印刷的版面设计,如同一卷展开的竹简,静静地置于水边,气势宏伟而不喧闹,夸张而不失内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裙房和主楼,刚柔之间有一斜线,一横一竖,一轻一重,一传统一现代,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细细观赏,真有一股灵气、秀美和蓬勃。

  干今天 想明天 思长远 使命感打造的“生产车间”

  “传媒大厦与其说是一座办公楼,不如说是我们的生产车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负责人严肃地说,“传媒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是,办公室就是第一车间,也是最重要的车间,写稿子、编稿子本身就是在创造产品、加工产品。”

  为什么要花2.6亿元建造这个车间?该集团一名负责人对记者说:“从长远来看,今天靠昨天打基础,明天要靠今天打基础。当时省内外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双重压力,让集团党委充满了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2004年2月,时任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社长的毕志伦同志带队到河南、山东、浙江、四川、重庆五省(市)兄弟报业集团学习,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在发展思路上,人家的思路宽、思路活、思路新,步伐太快”: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早就涉足地产业,收购了野生动物园,购买了千亩山林,兴建旅游山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一步到位兴建了四星级饭店;浙江、河南两地报业集团“以楼养楼”、“旧楼养新楼”、“借钱生钱”都产生了良好效益。

  省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全省宣传文化产业开发行动也很快。省广电局在奓山镇买了450亩地;省广电经济频道成功引资1000多万元,与百步亭集团合作拍摄20集电视剧《武当》;省新闻出版局建出版科技产业园,买地400亩,还打算将省新华书店和省新华印刷厂实行股份制改造;知音集团在江夏区办工业园,出资近两个亿买下东湖边上原湖北经济学院的房屋土地。

  “对省内省外的情势一分析,我们做了些什么呢?又准备做些什么呢?如果我们错过了这几年的发展机遇,很可能会落后人家10年、20年,后患无穷。”从省外“取经”归来,集团上下都进行了沉重的反思:“我们集团过去几年增加了十几个机构,从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了7张报纸,还有多份期刊,网络也在突飞猛进式地发展,一主两翼的格局已经形成,现有的办公条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们生产力的发展。集团一些公司连自己的生产车间都没有,哪里谈得上生产力的大发展?”

  当时有同志担忧,家底恐怕会被掏空。当时的“家底”有多少呢?账面显示:2亿元现金。需要借债盖楼?不必!“如果集团每年创造利润7000万元,机器每年折旧5000万元。到2007年大厦建成付尾款时,我们手头仍然剩余上亿元的资金!可见,资金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在一次大会上,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要负责人给大家释疑解惑。

  事实胜于雄辩。2007年1月的集团财务报表则显示,四年来,集团总资产、净资产、利税、总收入等各项指标都已经翻番,“再造一个报业集团”的梦想提前实现,账面上仍有1亿多元自有资金;集团三次提高职工收入,员工心中暖意融融,活力完全被激发出来了,集团的事业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湖北日报现有采编大楼、楚天传媒大厦先后成功招租,这两座大楼今后将为集团带来上千万的租金收入;职工住宅楼、产业园也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而报刊舰队不断做强做大,锐气十足、争奇斗艳。

  大厦项目部主任孟钟生中气十足地表示:“现在看来,兴建传媒大厦这步棋我们确实走对了!”

  两家银行将进驻大厦 高品位布局“筑巢引凤”

  2005年7月18日,走过58年风雨历程的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迎来新的历史时刻:被列为湖北省文化重点工程之一的楚天传媒大厦正式奠基。很快,省建设厅招投标中心组织了建筑公司招标。

  “大厦建筑招标是前所未有的严格,网上抽取并实地考察做标底的工程咨询公司,工程师们的办公地点选在了江夏区某部队大院,工程师们的吃住都在一层楼上,不得携带任何通讯工具,不得上网,平时也不得离开办公场所半步。”报业集团监察部负责人如是说,“种种措施的实施,构筑起了预防腐败的铜墙铁壁。对于投标者,要求近乎苛刻:只有国家壹级以上资质的公司才有资格参与竞标。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我们对它近3年业绩、质量体系、信誉、经济状态等全方面的论证。而且即便是中标了,如果工程最终拿不到‘鲁班奖’,还要从工程总款中直接扣掉300万元。在工程施工中,任何一项材料变更,都必须经大厦项目部、咨询造价公司、监理公司确认,严格控制造价。同时还必须接受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跟踪审计、省监察部门的跟踪审计。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报名的公司达到了69家,其中具有特级资质的就有20家,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

  曾创出鲁班奖、建设部优质样板工程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的中天建设集团,凭借诚信和雄厚的实力,笑到了最后。

  “全部撬下来,销毁!”在采访中,工地的同志多次向记者介绍中天建设集团楚天传媒大厦项目经理李成斌的两次“命令”:第一次,价值几万元的瓷砖从楚天传媒大厦的样板房里撬了下来;第二次,重新安装大理石墙壁,中天集团自认了上十万元的损失。

  中天集团对质量的把关,使得大厦工地在2005年拿到了多项荣誉:被评为武汉市文明样板工地,大厦项目被评为武汉市优质结构工程,并通过了湖北省优质结构的现场评审。

  “4月底,作为湖北第一个传媒集团的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就要挂牌,这座楚天传媒大楼,既适应了湖北文化产业大跨越发展的形式,又是湖北传媒业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一名负责人信心满怀地对记者说:“眼下,大楼1楼已‘花’落浦东发展银行,6至12层则为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场所。这两家高品质银行是看中了这座高品位大楼的风景美、人文气息浓厚,而他们的入驻,也给这座大楼添了光彩。”

  一流殿堂科技作保 智能化的“标志性景点”

  “按照当初的设计,这座大厦最基本要求就是智能化,到了今年10月份,这座集新闻采编、出版、综合办公、会议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大厦就要交付使用了。你们将享受到一个非常幽雅、舒适的生产生活条件了!”湖北天慧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顾良臣总监笑道,“将来你们要向全省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才行啊。”

  顾良臣总监一边介绍一边将记者带到16楼样板房进行参观。在任何办公室,记者都可以看见外面的风景,开采性和通透性好。朝湖一边的玻璃幕墙下还有百叶窗,供氧条件极好,解决了空调的封闭性问题;外墙用的是中空玻璃,采用的是实用成熟的技术,防寒隔热,有相当好的节能功效。

  站在16楼的办公室,刚刚装修完毕的房间没有一点异味,室内装修温馨宜人,而巨大的玻璃窗外,旖旎的东湖风光一览无余,湖对岸的磨山,还是一片深绿,葱葱茏茏的;天空,碧波,连成一片浩淼的景致,让人心旷神怡。

  “东湖是一景,而从东湖边看大厦,也很美。正所谓东湖与大厦,互作翘首望,相看两不厌。”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郑佳伟说。

  如果说透气、透绿、见光、见水是传媒大厦的“眼睛”,智能则是大厦的“筋骨”。

  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设计师郭和平向记者介绍:“这座大厦实现了楼宇控制智能化、办公智能化和通讯传输智能化。将来,每名员工将持有一张智能IC卡,这张卡的功能非常齐全,将来出入大楼及办公室、停车、工资、图书馆借阅证,甚至是到大楼内消费,实现了一卡通。在大楼的地下室建有一个停车系统。如果开车进去,系统会自动打卡,并显示里面还有多少空闲车位,这个空闲车位的具体方位也非常明了。在办公条件上,网络主干道用的是光纤,现在网速是3000千兆,将来是3万千兆,提高10倍。每个办公桌配备了一台电脑和一根电话线,每间办公室都配备了数字电视。”

  据施工人员介绍,大厦功能非常齐全,除了综合办公外,主楼大堂后区有一个多功能的活动展厅,集团可以在那里举行重大新闻发布,而每层楼都有兼接待室的小会议室。裙楼五楼建有专用会议室,从20人到500人都能容纳的会议室有8个;三楼则有一个大会议厅,可以一次容纳800人与会。主楼还预留了食堂用地,已经安装了烟道,楼顶上有一个特别设置的“观景台”,并供应茶和点心。裙楼二楼专门设置了健身房,拥有各种各样的小型球场和棋牌室,这将是一个条件相当优越的休闲场所。

  有人说,这座武汉市标志性建筑,实际上凝聚着决策者和建设者的精神面貌、思想特征。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的是勇气与魄力,触摸到的是力量和信心!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