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万游客犹如重锤砸向古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01:25 新京报

  游人之伤

  每年10万游客犹如重锤砸向古城

  

每年10万游客犹如重锤砸向古城

                3月6日,游客站在保护文物的实木道路上参观高昌。

  对交河和高昌来说,游人也对古城造成很大危害。

  据统计,来交河旅游的人数每年约40万计。交河故城工作人员曹建说,每年约有10万游客不遵守景区秩序。

  为了保护古城地表,景区在地面上修建了木质栈道。曹建说,“但多数游客的行走路线不仅仅停留在栈道上。”每年有10万人会私自游览。这十万人人均重100斤。曹建做了简单的比方,一年下来,故城的遗址就等于被一个百斤大锤砸了10万下。

  半年前,曹建曾亲眼目睹一处游人比较容易靠近的古宅门瞬间轰然倒塌。

  对于那么多无序游客,当地管理人员很难更好地维持游览秩序。故城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是,6000亩的保护区,巡查人员10人。

  保护怪圈

  “坏得比修得快”

  无论是“交河”还是“高昌”都处于一种坏得比修得快的怪圈。在古城保护中出现过很多奇怪的矛盾现象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申遗难题。十年来,相关部门数次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物遗产保护,耗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往往功亏一篑。

  原因是,保护区借助日本援助的资金,耗资几十万修建了仿唐建筑,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坡坏了古城的整体风格。

  其次农民搬迁也异常困难。复杂的农民搬迁常让古城保护者头痛。

  近十年来文保和当地农民生活之间存在的矛盾始终无法彻底解决,因此他们只能承受着坏得比修得快的怪圈。

  但文保工作者同时发现,目前古城破损程度与维修能力相差实在悬殊。

  吐鲁番文物局朱海生提供的数据是,这次仅能修完上报古建数量的5%;而这次上报存在问题的古建数量,仅为需要维修古建数量的5%.

  命运转折

  6000万资金拯救古城

  

每年10万游客犹如重锤砸向古城

                3月6日,高昌故城景区内,当地人驾着驴车运送游客。

  2006年是古城命运出现转折的一年。在文保局执行内外兼修的保护方针下,资金和人才流向吐鲁番盆地边缘的这两座古城。来自西安、敦煌的古建维修专家会集此处,在对古城会诊后随即展开抢修。

  与此同时,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吐鲁番文保单位获得了六千万的资金用来修缮文物,这次修缮行动被吐鲁番文物局认定,系有史以来投入资金最大,人数最多的维修活动。

  针对交河古城、高昌古城保护面临的自然条件和旅游环境,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梁涛提出两个解决之道:第一,在交河古城周围做一个防洪堤坝,让根部的水不能进到悬崖跟前,同时进行加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在交河古城上建立一套安全防卫系统,包括广播、摄像、寻踪系统,可以有效地规范游客的无序旅游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旅游对遗址表面的破化。

  除了资金到位,人才引进也逐步成为文保局的工作重点。目前,文保局从西北大学招聘应届毕业生7名,超过以往10年的总和。这些都使得古城命运得到改变。

  

每年10万游客犹如重锤砸向古城

                                  方位示意图

  交河处于吐鲁番西侧的风口。建立在30米高的黄土台地上,犹如在天上,俯视众生,2500年前为扼守丝绸古路,远防匈奴。在这里凭险而建一座城池。

  城中现在完整的唐代民宅和一个大佛寺遗址,该寺是国内最大、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寺庙珍品。

  交河古城之所以一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是因为这里完整保留了盛唐遗迹。除了民宅,还有官衙、市场、寺院等盛唐繁华迹象。

  高昌古城,在吐鲁番盆地东侧。唐玄奘当年取经曾在此驻留。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池,中西文化在此汇集。此处发现的文字为24种,涵盖希腊文、粟特文、吐蕃文、婆罗迷文、回鹘文、汉文、突厥文、安息文、中古波斯文等等。

  它多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请序列。

  新京报制图/叶绿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