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胜利纪念馆新址初定:三汊河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05:17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渡江胜利纪念馆今年将易地扩建,新馆址初步定于三汊河河口公园附近,将在200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60周年前夕建成开馆。昨天,渡江胜利纪念馆文物征集领导小组正式宣布成立,常更林等一批渡江老战士也专程来到现场,捐献出他们保存多年的渡江战役文物。

  据介绍,此次文物征集领导小组由市政府牵头,主要会员单位有市委党史办、文化局、档案局、南京警备区司令部、南京日报报业集团、下关区文化局和渡江胜利纪念馆等,领导小组还聘请了长期从事军史研究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原副部长王辅一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授王春芳担任征集顾问。

  捐献仪式定为早上9点半开始,很多渡江老战士不到9点就赶到了渡江胜利纪念馆,80多岁的老人们兴奋地回忆起当年渡江战役的情景,并展示了保存多年的和渡江战役有关的文物。

  渡江老战士常更林当年是文职军官,在渡江战役中负责宣传工作,这次捐出了他自己在渡江战役荣获一等功的立功喜报;渡江老战士李伯谦是后勤人员,负责军需物资,他带来了渡江战役时使用过的手套;渡江老战士吕曾炎老先生是渡江战役时解放军23军的军医,他捐出了收藏多年一条渡江战役后为庆祝胜利发放的毛巾;渡江老战士冯金全则捐出了一张渡江战役后发放的军人优待证。渡江战役时解放军11军政委、建国中将鲍先志的孙子鲍成成,捐献了鲍先志将军的一幅墨宝。下关电厂离休干部肖宏书老先生多年来对南京解放、“京电”号的史料有深入研究,他捐献了2张“京电”号的老照片。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馆长杨波介绍说,目前,除了南京以外,江苏的江阴、泰州,安徽的肥东、枞阳、桐城等地均建有纪念渡江胜利的场馆,收藏了大量和渡江战役有关的文物。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展馆面积436平方米,现有收藏文物1000余件,其中的200多件实物主要是军用品,比如渡江部队使用的指北针、轻重机枪、军用大衣、作战地图、军旗等等,其余多为照片资料性文物。“根据史料研究,跟渡江战役有关的大量藏品还流落在民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文物征集活动,让民间文物能够存放在即将开建的新馆中,供更多市民参观。”

  据透露,新馆方案正在进行设计论证,馆址初步定于河西三汊河河口公园附近。

  新闻附件>>

  渡江战役胜利宣告南京解放

  1949年4月21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全线发起渡江战役。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晨,三野8兵团35军经激战解放江浦,占领浦镇、浦口。4月23日夜,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夜21时,在首都电厂、机务段轮渡管理所工人的帮助下,35军先遣部队乘“京电”号、“凌平”号等船渡江,分占狮子山、挹江门和热河路。24日凌晨,集结于鼓楼的104师312团命特务连跑步占领总统府。当天中午,35军其余各部在地下党配合下,乘坐水警巡艇以及趸船、木帆船、各种公私营轮船等渡江入城。作为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宣告解放,红旗插上总统府,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篇章。1979年4月23日,南京在下关热河路广场新建渡江胜利纪念碑,上有当年指挥渡江战役的邓小平手书的“渡江胜利纪念碑”七个大字。1984年4月23日(南京解放35周年纪念日),南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通道的挹江门城楼成立了渡江胜利纪念馆,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书写了馆名。

  “希望更多的人记住那段历史” ———渡江战役老战士忆当年

  冯金全:一点小意外,比大部队晚了两小时过江

  回忆起58年前的那一幕,80岁高龄的冯金全老人记忆清晰,当年他是第二野战军12军34师政治部宣传组的一名战士。“21号那天傍晚,部队驻扎在安徽凤阳。天空阴沉沉的,刚吃过晚饭,部队就开到江边等候命令。大约七八点钟的时候,只看见江面上腾起一道闪亮的炮火,随即,命令传来,马上开始渡江。”

  冯老一边比划一边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形,“天已经黑透了,没有灯,有的战士将随身携带的锅盆里放上棉花和破布,浇上点油,就着这点亮光,大家一个个跳上小木船。在这当口,大雨劈头盖脸地打下来了,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但战士们心情都很激动,跟在大部队的后面,一鼓作气地划船过江。快到镇江时,突然遇到一小股国民党的部队,火力很猛,我们这批船上都是机关的战士,装备的是小枪,小船被迫退了回来。等前方战斗部队将敌人消灭后,我们重新启程,因为这点意外,大约比大部队晚了两小时才过江。”

  冯老这次捐献的是渡江战役胜利后发放的军人优待证,他当时在重庆,将优待证寄回河北邯郸的老家,母亲和一家人就凭着军人优待证每月到当地政府领200—300斤粮食,“母亲去世前又将军人优待证寄还给我。这些年辗转了好几个地方,我一直珍藏着军人优待证,这次捐献出来,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记住那段历史。”

  吕曾炎:大炮加机枪,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

  吕曾炎老人今年也是80高龄,当时是解放军23军的军医,驻扎在江阴。“渡江那天,大家都有预感,尽管还没接到命令,不知道几点出发,但战士们早早就打好了背包,静静等待。”吕老回忆说,平时,江边的大炮都是隐藏在草丛里,而那天傍晚,放眼望去,大炮全都意气风发地“站”了出来,甚是壮观。大约6点多时,只听见一声炮响,随即,江面的天空上热闹起来,到处是炮弹发射闪出的红光,密集的炮轰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后,先头部队坐上木船出发了。船头堆满了装满沙子的麻袋,战士们把机枪架在上面,一边向敌人扫射一边渡江,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作为后续部队,我们渡江的时候已经将近夜里10点了,国民党的大部队当时已被歼灭,渡江过程十分顺利。”

  渡江战役胜利后,部队给每位战士发放了庆祝胜利的毛巾,上面绣着“将革命进行到底”几个大红字,“当时我们都舍不得用,把毛巾塞在枕头下面,每天拿出来看看。多年下来,毛巾已有些泛黄,听说纪念馆征集文物,我把毛巾送来。以后我也要经常来纪念馆看看这位‘老伙计’,毕竟陪伴了我几十年,感情深啊!”

  戴了40多年的手套捐出来了

  ———渡江战役文物捐献现场侧记

  88岁老战士捐出一等功喜报

  参加昨天渡江文物捐献仪式的渡江老战士中,88岁的常更林年龄最大。老人一头白发,拄着拐杖走路颤颤巍巍,可听到“渡江战役”几个字,立刻来了精神。

  常老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当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6军46师的文职军官。“参加渡江战役时我29岁,和其他同志一起负责搞宣传、办报,排版、油印、发行都由我们几个人做,工作量很大。”渡江战役结束后,常更林荣立一等功一次。喜报发回了河北老家。“这份喜报一直由老家的亲戚帮我保存,直到离休前才回到我身边。我参加工作后辗转了好几个城市,战争年代的随身物品几乎没能保存下来,除了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两枚纪念章。几年前我已经把渡江战役纪念章捐献给了渡江纪念馆。这次,我把这份一等功喜报也捐了,希望能在纪念馆中永久保存下去。”

  戴了40多年的手套捐出来了

  今年80岁渡江老战士李伯谦昨天带来的藏品最丰富。他捐出自己在渡江战役中使用过的一副手套。这副军绿色的军用手套,比日常所用的手套大两倍。李老说,战争结束后,这副手套一直陪伴着他,特别是骑自行车时,他总喜欢戴着,一戴就是40多年。现在,这副手套的手心处已经打满了厚厚的补丁。

  捐献仪式结束后,李老捧出一个绸缎的绣花枕套、一本账本和一本老照片,向大家介绍起那段革命岁月。这个保存了60多年的枕套是一位新四军女战士送给他的,粉红色的布面至今仍是簇新的,上面还绣着英文“Happy”;账本是解放后土地革命时李老做会计时用过的,上面认真地画满了格子,每页都有日期、金额等字样;而几十张老照片都贴在一个绿色的小本上,是李老从军期间的一些首长、战友的合影和生活照,非常珍贵。

  “盼望‘京电’号驶回南京”

  77岁的肖宏书老人昨天捐出了2张珍藏多年的“京电”号老照片,参加过渡江战役、从部队转业到下关电厂工作的肖老对“京电”号小火轮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

  “‘京电’号是目前仅存的渡江部队使用过的船只之一,因为在渡江战役期间运载过包括邓小平、陈毅等总前委领导同志在内的6000多位解放军指战员而声名远扬。”肖老谈起过去的那段历史,如数家珍,“‘京电’号原来是下关发电厂的一艘拖煤轮,于1925年下水启用,1949年渡江战役结束后,它依然服务于电厂,用做拖煤。1970年左右,‘京电’号辗转到淮阴电厂,之后又流转到灌南运输公司。”

  在部队从事文职工作的肖老转业到下关电厂工作后,负责编写《下关电厂厂志》。由于参加过渡江战役,肖老在搜集资料过程中特别留意有关“京电”号的文字和照片资料。这次捐献出的老照片,一张是“京电”号的原貌,还有一张是当年“京电”号上船工的照片。肖老告诉记者,渡江战役中这艘“京电”号小火轮让南京人骄傲。遗憾的是,如今它却离开了南京。“真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京电’号驶回南京啊!

  本组撰稿南京日报记者 张璐 毛庆

  您珍藏着渡江战役文物吗?请联系我们!

  弹指一挥间,渡江战役过去58年了。南京决定易地扩建渡江胜利纪念馆,而纪念馆展览水平的高低与是否藏有大量高规格的实物资料密不可分。本报即日起开辟“关注渡江胜利纪念馆扩建工程·文物征集中”栏目,如果您收藏着和渡江战役有关系的珍贵文物,比如在战争中穿过的服装、用过的被褥、点过的油灯、渡江船只上用过的船桨,或者是1949年4、5月间的报纸、日记、信札等等,如果您愿意以有偿或者无偿的方式提供给渡江胜利纪念馆收藏,请拨打13915998528或者13913988905,与我们联系。

  (编辑木一)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