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每年人均购书消费27.31元(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07:59 重庆商报

  重庆人读书调查

  读书渐热

  重庆书城一天人流量3万

  现在的重庆书市处于一个黄金年代。“周末每天人流量是3万,要是碰到有活动,人会更多。我们开业也有3年了,每年的人流量和销售额都在递增”,重庆书城的彭经理这样向记者介绍。经典概念书城的王总也持同样的态度,尽管书城在重庆开业还不到1年,但按月计算下来,人流量和销售额也都是在稳步增长中。

  重庆图书馆新馆6月亮相

  6月,重庆图书馆将搬入位于沙坪坝区凤天路的新家。据阅览部主任王国廉介绍,老图书馆的日均到馆读者仅为400人~500人之间,同时,重庆图书馆去年买书的经费才240万元,在全国各图书馆里排名倒数三四名,这些都制约着重庆图书馆的发展。新图书馆的出现将改变这些问题。据介绍,几家外地的图书馆和出版社已准备向重庆图书馆捐赠精品图书。新馆内还设置盲人“听书”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

  书商烦恼

  人文图书销量落后新疆甘肃

  “重庆人文社科类图书销量排在全国很靠后的位置,比新疆、内蒙古、甘肃都不如,甚至连沿海的一些二线城市,如大连、汕头、青岛,排名都在我们前面……”精典书店的徐斌说起这一问题,就直摇脑袋,“就拿成都来说吧,和精典同样规模的书店,销量就是我们的4倍左右。”

  书商建议

  借鉴《世界是平的》成功推广模式

  今年年初,《世界是平的》在好多书店都卖断货,重庆书城仅一天就卖出1千多册。《世界是平的》的畅销,还要得益于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的推荐。“我们都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例子,而且这种模式也非常值得推广。”徐斌称,现在重庆市文联每个月都会向市领导推荐一本新书,希望能借助《世界是平的》的成功推广模式,继续将好书推荐给市民。

  回首往事

  漆园子:借证到图书馆看书

  说起上世纪80年代重庆的读书场所,作家漆园子就乐。

  “哪有什么读书的地方啊?就只有一个重庆图书馆,要么就是各个大学的图书馆,当然,你还得在学校里面有个朋友,才能借到图书证。”关于重庆图书馆的记忆,她深有体会,“那真是一个全民读书的年代,即使你一大早赶到,你也会惊奇地发现-好多人哦!”

  主城书吧

  老巢书吧:位于黄桷坪,藏书万册,有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积累的《艺术世界》、《艺术设计》的合订本。

  我之咖啡-重庆书吧:位于解放碑,每周4次的文化沙龙。

  扬子江假日酒店商务层书吧:图书由重庆出版社成立的“巴山夜雨文化驿站”提供,每月更新。

  第五季书吧:地处解放碑大都会里,各类图书很具特色。

  现代书店:位于沙坪坝正街,南开中学对面,社科类图书、古籍较多。记者 张世韬

  阅读改变人生

  《半月谈》带来人生两次飞跃

  受访者:王士淳 汉马博物馆馆长

  推荐书目:《半月谈》

  受益感言:造就了我人生的两次飞跃

  一个只读了6个月小学的“文盲”,却已经与《半月谈》结下了17年不解之缘,并且从中受益,促成了自己人生的两次飞跃。1992年,王士淳?在《半月谈》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法制经济》的文章。这时,王士?刚刚创办了“四川米妮床垫厂”,还没有形成商标注册的概念,“没有想到后来会做成这么大”。当时米妮床垫厂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保护自己的产品。王士?立即就去进行商标注册登记,获得法律保护。1996年,王士?在《半月谈》上读到了关于三峡文物流失严重的客观报道。经过十年左右的不懈收集,王士?已经收集了4000余件文物,汉马博物馆内的文物上起新旧石器时代,下至元明清时期,包括不少国家级文物。

  《无事生非》帮她求职成功

  受访者:熊静 广告公司职员

  推荐书目:莎士比亚《无事生非》

  受益感言:坦诚待人、善于交流与人和谐相处

  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是熊静工作时读的一本让她“印象最深、受益颇多”的书:轻松愉悦中领悟了如何与人和谐相处的真谛。熊静称,刚刚毕业时,自己数次参加人才招聘会都无果而终。终于在毕业后的5个月,熊静找到了目前供职的这家公司。熊静告诉记者,《无事生非》功不可没。在到这家公司面试时,自己抛弃以前参加面试时“只说自己优点、绝口不提自己缺点”的做法,坦诚相告自己存在的缺点,尚需不断完善的地方,终于被公司录用。公司称,选中她,就是因为她坦诚。记者 何恒 梁鹏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