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会七个“全国首创”展风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11:47 常州日报

  常州日报讯 常州工人运动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并在中国工运史上有着一定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工人阶级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积极开拓进取,创造了七个全国第一,为推进常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乃至全国工会工作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有些成功经验已作为我国工会改革的成果写进了《中国工会章程》。

  第一个在基层工会创建“模范职工之家”

  如何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1984年5月,常州市总工会制定了《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实施意见》;1985年4月,市总又作出《关于表彰模范工会集体》的决定,第一批133个基层工会经验收合格,其中常州第一棉纺织厂等10家基层工会成为首批“模范职工之家”。这一活动经工人日报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创建“模范职工之家”活动从此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展开,并每年由全总组织评比表彰;这一活动也成为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并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基层有没有活力和较好履行职责的重要标志。至1986年,全市有1494个基层工会建成合格职工之家,占基层工会总数的96.8%%,先后有50多家基层工会被上级表彰为“模范职工之家”。第一个实行行业工会联合制代表制

  1987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工会改革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如何把工会建设成为“独立自主、充分民主、职工信赖”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成为常州工会工作的新课题。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总于当年9月作出了《关于积极稳妥地实施市级产业(公司)工会机构改革意见的决议》,决定撤销原有13个产业(公司)工会,按行业原则和代表联合制组织形式组建工会联合会,纺工、机械等8个行业工会联合会率先成立。1988年5月,全总组织部、工人日报社、工人出版社、市总联合在常召开了全国工会自身建设改革研讨会,8月,工人日报以《联合代表制:城市工会改革的曙光》为题,对我市产业工会改革进行了长篇报道。1989年,全总确定常州等10个城市为全国工会改革试点城市,4月,全国城市工会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常召开,会议肯定了常州试点成果,指出工会组织制度应逐步向联合制代表制过渡。常州的这一做法还被作为经验在全总《工会工作通讯》上全文刊登,并被写入新的工会章程。

  第一个进行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改革

  1987年10月,市总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工会俱乐部工作协会,改变过去依靠少数专职干部搞工作、办活动的行政化做法,依托工人文化宫,发挥中心阵地多功能辐射作用,协调和指导各级工会俱乐部、体协,发挥网络优势,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多领域的文化体育需求。这一改革很快得到全总的肯定,当月26日,全国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工作会议在常召开。2004年,我市工会俱乐部工作协会改名为工会文化体育协会,拥有会员单位近200个和职工美术摄影、管乐、音乐舞蹈、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专业协会15个。由于协会的积极分子植根于职工群众之中,他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因而组织职工参加活动更加得力,每年各协会举办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超过百项。1986年,首届“擎天柱”全国职工摄影比赛曾在常举行,今年5月,第11届“擎天柱”全国职工摄影大赛又将在我市举行。

  第一个建立社会化形式的女职工委员会

  1987年11月,市总提出“市女工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12月,宣布成立常州市女工工作委员会,当年底,全市建成基层女工工作委员会734个,目前,全市女工工作委员会基本做到了与企业、行业同步组建。1989年12月,全国女职工工作会议在常州召开,会议要求推广常州的做法,进一步强化女职工的维权机制。

  2002年,在市女工委的指导下,我市又在全国率先与一家民营企业签订了首份“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女工工作委员会从2004年开始的“蒲公英行动”,已发放资助金40多万元,帮助了130多名下岗失业女职工自主创业,为下岗女工提供再就业岗位3000多个;与劳动、司法、民政、卫生、计生、律师事务所开通的女职工维权咨询热线,已为上万人次提供了服务。

  第一个签定区域性集体合同

  新经济组织由于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职工流动性大、劳动关系复杂等,加班加

  点、克扣工资等侵犯职工权益的事时有发生。市总于1996年率先在武进区寨桥镇签订了第一份区域性集体合同,它涵盖了该镇82家企业的6000多名职工。时任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第一书记的张丁华在常州视察时,称常州的实践“为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推行集体合同制度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还被写入了中国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1997年,全总又以文件形式发到全国各地工会,要求各地学习借鉴常州的经验。区域集体合同的签订也为制订其他单项集体合同提供了借鉴。之后,我市又在全省乃至全国较早签订了服装行业加班加点、工资、女职工权益保护、职工职业教育、社会保险待遇等6种单项集体合同。

  第一个试行地方工会代表常任制

  从2003年11月召开市工会十二大起,我市决定充分发挥450名工会代表的作用,规定当选的工会代表大会代表其任期与工会代表大会的届期一致,建立了工代会年会、代表团组织活动等一系列制度。常任制的试行也调动了工会代表民主参与的热情,每年出勤率都在95%%左右,书面建议和审议的参与率在85%%左右。3年来,代表们围绕服务职工群众和新时期工会建设等建言献策,提出了1239条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常任制试行也推进了工会机关作风建设,代表们对市总综合满意度达95分以上。

  这一做法在社会上也引起较好反响,认为是一项“有利于工会组织密切联系职工,开门办会、加快民主化、群众化进程”的创新举措,还被写进了新工会章程。

  第一个推出企业社会责任贯标制度

  几年前,我市出口制造企业陆续受到来自欧美国家采购商提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调查和考察,有的服装企业由于未能通过采购商的调查而失去了数千万元的出口订单。工会、质监、工商、劳动、经贸、安监、企联等七部门联合制定了《常州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实施意见》,常州标准的起草和颁布兼顾与国际相关标准的衔接,具有鲜明的特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被列为市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市劳动模范、市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等创先评优的重要条件。今年,市政府正式决定设立企业社会责任奖,常州的探索也受到全总的肯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市已有220多家企业提出了贯标申请,46家企业通过了达标审核。 (范小平 顾生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