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标语变迁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01:49 东亚经贸新闻

  在中国,标语很多,它们被刷在墙上、挂在树上、甚至像广告牌一样矗立在街上,不怪乎有外国旅华学者说,“标语”应该和“长城”、“熊猫”、“孔子”一样,列为可代表中国的符号。

  然而,琳琅满目的标语口号中,却充斥着些许被时代所抛弃的、或者言之无物、形式主义的标语,有些标语甚至还违背法律,这样不但会造成大量的浪费,甚至会污染城镇“软形象”。

  前不久,北京大剧院的一段相声将“中国式”标语讽刺挖苦了一番。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曾写下《口号万岁》一书,其中与书同名的文章就以孔庆东本人游历,记录下了一批中国代表式的口号,此《口号万岁》的文章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且有网友甚至搜集了“有中国特色”的各地标语口号发在网上,平日里随处可见的标语,收集起来竟然成了“诙谐可笑,愚昧落后”的代名词。

  标语怪现象之1:混淆是非 不知所云

  在河北经常可以看见“武装抗税是非法行为”的标语写在墙上,孔庆东用“哭笑不得”来作评价:“它的意思是说,和平抗税就合法了。”

  河北还有一条现身比较多的标语是“光纤没铜,偷也没用”,似乎是想让人去偷含铜的东西,离光纤远点儿,有点儿“还有更值钱的东西可偷”的意味。

  坐在进京的火车上可以看到铁路沿线刷写着这样的标语:“横卧铁轨,不死也要负上法律责任!”边威吓,边普法,让人哭笑不得。

  在山东省济宁市至汶上县公路旁,某乡镇挂出巨型横幅:“集体上访违法,越级上访可耻!”此口号甚至带有故意误导民众法律知识的嫌疑。

  孔庆东接受采访时说道:“这些荒谬不通的标语不但混淆是非,扰乱思维,实在是给国家丢脸,也给政府丢脸,我写出《口号万岁》一文,也是希望政府看到后能够出面管管。”

  标语怪现象之2:铺张宣传 劳民伤财

  一块巨大的广告牌矗立在河北省邢台市南二环的路边上,上面写着一句标语:“关爱女孩,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据了解,这块牌子共花费2万6千元。

  据《南方日报》在2005年的报道,湖北省郧西县热衷于山上造字,金銮山上有“封禁治理、美化汉江”8个大字,全长两公里,每个字667平方米,用水泥、石头砌成,跨越三座山,共投入2500个劳力,做了3个月,让人瞠目结舌;腰滩河上同样有12个大字“做好水土文章,绿化湖北山川”,全长5公里。这20个字耗资多少,没有准确数目,但估计价钱不菲。

  郧西县林业局有关人士介绍说,全县造的300多平方米以上规模的大字近100个,为此不仅花费巨大,这种开山造字还造成森林毁坏以及水土流失。

  “每项工作开展前,刷写多少条标语,做好怎样的宣传工作,都是有任务的。”河北某乡镇领导透露,“如果达不到要求,将会纳入当年的政绩考核,若扣分的话,当年的评先就没机会了。”

  标语怪现象之3:靠标语制造声势

  中国十分重视标语的作用,任何工作几乎都要辅助性地制造宣传标语,有学者将其称为“标语崇拜”。记者在采访时,几乎所有的被采访官员都不假思索地认为:在开展一项工作前,宣传标语是必要的前期工作。

  一般官员普遍认为,开展一些重要工作和活动,通过张贴(悬挂)标语,有利于制造声势,以便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使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在有些地方,宣传标语的多少甚至成为政绩考核标准之一。“如果一个精神下来,或者开展某项工作之前,口号和标语的宣传程度是有规定的,下级单位要按照规定完成任务。”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

  按照这位官员的说法,基层工作中始终存在一种误区:没有标语,就意味着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和周围同级部门相比,标语口号俨然成为一种造势运动。

  由此,官员热衷于这些形式主义,每逢上级领导检查,总有红色横幅早早地悬挂出来。

  ■安全隐患

  看提醒标语太入神

  导致一场交通事故

  4月11日,张全民驾车行驶在106国道上,马路上空一个横展开来的标语吸引了他的注意,一块儿绿底的牌子写着几个白色大字,“谨慎驾驶千趟少,大意行车……”张全民仰头读到一半的时候,突然看到田间一辆摩托车蹿上了公路,他赶紧往左打方向盘,这辆桑塔纳2000顿时撞向公路上的隔离栏。

  提到这起事故,张全民虽然毫发无伤,但仍然心有余悸。一则提醒司机注意行驶安全的标语,却成了诱发张全民交通事故的主因。这让张全民哭笑不得:“当时正是想看清楚上面写的是什么标语,才没发现那辆摩托车。”

  ■地方整治

  长春举办大型活动

  不准在树上挂条幅

  面对一些“不良标语”的危害,部分省市曾经采取了行动。

  1997年,在时任河北省委秘书长栗战书的提议下,河北省进行了全省规模的“整风运动”,其中涉及到不良标语的清理。截止到现在已有10年时间,效果显著,“整风运动”过后,大量不良标语被清除。

  2004年,云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不良标语”整治行动,一个多月的时间,三万多条标语从云南消失,其中有将近一半的标语被认定有违民本思想,内容涉及强制性、威迫性等。

  2007年4月17日,吉林省长春市市长崔杰在对市里两城区进行卫生检查时强调,今后再有大型活动时,不要在树上挂红条幅。

  新闻延伸

  标语由硬变软映射法制进程

  1980年9月25日,一封《公开信》发表,提倡“一个夫妇只生一个好”,同年这句标语就在全国各地被刷上了墙。

  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由于赶上了建国以来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计划生育口号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些标语略显“生硬”。“当时标语中最时髦的词是扎、罚、塌。”河北任县宣传部部长王仁龙总结道。

  1986年,全民普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全面实施,现代法律文化启蒙教育运动自上而下正式启动。

  在那个年代,政策文化的强化在标语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相比较而言,社会的法律意识尚在萌芽,尤其是在农村,村民并不认为标语“过激”或者“可笑”,他们认为“很正常”。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五”普法全面开展,党的十五大召开,首次明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完成了从政策文化一元化到政策文化和法治文化并重的转变。刷在墙上的标语逐渐被清理,或者被新标语代替,一些“硬”标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着民主的进程,口号的强制色彩和政治功能正在逐渐减退。《口号与中国》作者之一的李艳对记者说,“从某种角度来讲,将来口号可能还会存在,但是已经不是那种用口号统领和管理社会,实施政令的时代了。这也体现出一种法制的进程”。(据《法制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