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在,牵着风筝都是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10:48 温州都市报

  解读“少艺校现象”,首当其冲是一个“爱”字。

  少艺校“老校长”池渌有一只人称“百晓”的手机。少艺校现任校长应真告诉记者,因为经常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电话和短信,学生们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又收获了什么,喜怒哀乐,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在第一时间告诉池老师。“百晓手机”真是太贴切了!

  30多年来一直为少艺校奉献青春、智慧和汗水的池渌,记得从少艺校走出的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记得他们小时候的趣事,无论分别多久、相隔多远,几乎每一个从少艺校毕业的学生,取得成绩后总会想到先给池老师打电话、发短信。难怪她的学生、著名导演邢时苗曾感叹:“池老师的大脑简直是一个容量很大的硬盘!”

  矢志不忘,只因爱得真诚。不仅仅是池渌,在少艺校,差不多每位老师都能叫出任何一个孩子的名字。因为学校的办学规模不大,更因为这里的老师们将“奉献爱、追求美”视为一种校园的文化和精神。

  在许多人的眼中,少艺校出来的孩子,大多性格开朗、自信。采访中,许多少艺校学生将自己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归结于老师给予的爱。一名学生对记者说,“老师特别善于发现我们的优点,记得上学时,有的同学在某一方面缺乏优势,可老师总能千方百计发现其另一方面的强项,从而让他们找到自信。老师给了我们肯定、爱和价值认同。”电视剧《新上海滩》的制作人李密至今难忘童年的一个故事:在学校时,有一次她不小心扭伤了脚,在接下来的20多天里,池渌老师每天一早去接她上学,放学后又把她送回家,却没有时间接送自己当时还年幼的儿子。“池老师真是既严厉又慈祥,对我们充满了爱心,虽然毕业已经30年,我们一直还保持着联系。”

  在少艺校,外出参加艺术活动时,老师给家境困难的学生贴补路费是经常的事情。即使毕业之后,学生的发展和前途依然是少艺校老师最牵挂的事情。这两天,少艺校网站上刊载着校友柯皓燃参加湖南卫视“快乐男生”大赛的消息。每当少艺校毕业的校友有什么新的发展和喜讯,老师们总会第一时间在网站上公布。

  传承着老校长池渌的爱,少艺校现任校长应真也始终把它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要务。一次,应真得知当年刚考上南京军区文工团的4名学生有些“水土不服”,思家心切。回家后,应真连夜写了厚厚5页纸的长信寄给孩子们。家书抵万金啊!这封信犹如催化剂,给学生们以极强的感染力和精神动力。后来,这4名学生逐渐适应了环境,有的还取得了非凡的业绩。

  应真至今还记得一个让她感动不已的场景:老教师石再华班上曾有一名学生,父母都是聋哑人,家里经济困难。无论这名学生是在少艺校,还是上了初中、高中、大学,石老师对他的关怀始终没有中断过。如今,孩子已经成了一名研究生,无论快乐忧伤,都会向石老师述说。一次,这名学生来看望石老师。孩子离开后,石老师淡淡地对应真说,“孩子的毛衣腋下有点脱线了,他去上学前我得赶紧买件毛衣送去。”多么细致入微的观察,多么感染肺腑的关怀!如果不是爱,谁能解释清楚呢?

  家长叶女士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少艺校老师们将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因为对学校、老师的信赖与热爱,儿子有了一个与舞相伴的快乐童年,多么让人感到欣慰。”1992年毕业的学生张甄感动地说,“我的老师就像是学生的‘人生规划师’,将我们每个人看成一个艺术品,用自己掌握的技能打造学生的未来人生。”

  除了让孩子们体会到爱,少艺校的老师们更注重让孩子们懂得去付出爱,注重学生德艺全面发展。3年前少艺校30周年校庆时,设立了“池渌艺术奖学金”,以帮助更多孩子实现梦想。除了很多学生主动捐资外,围绕这个奖学金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一名学生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捐给了这个基金,想让校友们实现艺术梦想;一名在北京舞蹈学院上学的孩子,将自己两年的奖学金捐了出来;很多在校学生每次参加演出拿到的酬金,大多都自愿捐到这里来。“我们的孩子更懂得爱。”应真骄傲地说,学校还成立了小小志愿者艺术团,孩子们经常积极参与社会义演活动。

  温州实验中学初三少艺校班班主任赵小芬评价,少艺校的孩子品德好,成绩优秀均衡、自信开朗,相互之间有着特别温暖美好的关系。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考察少艺校后也羡慕地说,在这所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之间,都有着美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也许,一个爱字,就是少艺校成功的秘诀之一。“虽然距离毕业已经过去了十五年,池老师手里就像牵着许多风筝,只要她拉一拉,我们无论相隔多远,都会立即飞回来。爱在牵动我们呀!”学生张甄由衷地这样说。本报记者 汤琰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