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手》作者献歌北京奥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00:00 新京报

  意大利作曲家莫罗德已与中国“某著名音乐人”完成歌曲初稿,其中国搭档依然神秘

  

《手拉手》作者献歌北京奥运

  

《手拉手》作者献歌北京奥运

  2006年7月14日,乔治·莫罗德在北京2008奥林匹克音乐创作论坛上,与120多位海内外音乐界人士分享了奥林匹克音乐创作的经验。史春阳摄

  本报讯第四届北京2008年奥运会歌曲征集评选活动从今年1月21日启动至今,已经收到600多首完整歌曲创作,以及超过2万首的歌词创作。近日本报独家获悉,广为传唱的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的作者莫罗德,正在兑现自己当初“为北京奥运献歌”的承诺,他和一位著名中国音乐人联袂创作的一首奥运歌曲已经完成初稿制作。

  莫罗德曾来华寻找“中国元素”

  去年7月,《手拉手》作者、意大利作曲家乔治·莫罗德受邀参加北京2008奥林匹克音乐创作论坛。期间,莫罗德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定会拿出自己的作品献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融入自己对奥运的理解。

  当时的中国之行,莫罗德除了与海内外音乐界人士分享奥林匹克音乐创作的经验,另一个目的就是为创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歌曲寻觅中国音乐元素。此后,莫罗德在接受北京奥组委官方杂志《北京2008》的采访时曾说,与中国音乐人合作为北京奥运会进行音乐创作,已经作为他本人在2007年度的一项重要计划而列入了工作日程。

  火炬接力和志愿者主题歌征集期截止

  而与莫罗德搭档制作的中国音乐人,目前仍很神秘。

  去年,莫罗德曾与中国当代著名青年钢琴艺术家孔祥东合作,创作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会歌《和谐之城》。二人是交往了十几年的朋友及合作伙伴,不知道他们此次会否再度携手。

  记者从北京2008奥运歌曲征集评选办公室了解到,第四届征集评选自启动后,按照既定征集进程,目前奥运会火炬接力主题歌以及奥运会暨残奥会志愿者主题歌的征集都已截止。参选这两个单项主题歌的作品不在少数,其中也不乏重量级的参与者和作品。

  根据记者从有关音乐界人士处得到的消息,周华健已经向北京奥组委提交了一首志愿者主题歌参选作品,这首歌由其本人作曲并由香港著名词人林夕作词。而周华健本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的团队目前正在做歌曲完善。而曾经制作过《大约在冬季》、《花心》等许多脍炙人口华语歌曲的香港音乐人鲍比达和音乐人、华纳音乐中国区总经理黄小茂搭档提交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主题歌的参选作品。据悉,这首歌将由多位著名歌手一同合唱。

  据悉,北京奥组委将会以适当的方式确定这两首主题歌,并将择期分别向社会进行公开。此外,北京2008年奥运会歌曲的征集,则将会持续到明年3月才截止,评选结果将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时向社会各界公布。

  ■征歌故事

  1 “抽调”四年越来越忙

  “刚开始担心征不到好歌,现在则担心没时间处理所有作品”

  工作人员 许鹏

  男,35岁,北京2008年奥运会歌曲征集评选办公室工作人员。

  从2003年介入第一届奥运征歌后,这已经是许鹏在奥运征歌办公室的第4个年头。

  北京2008奥运歌曲征集评选办公室(简称“奥运征歌办”)设在建外大街14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大楼的19层内。当记者见到许鹏时,他正和其他3名同事忙着整理一大堆刚刚送来的征歌邮件。

  “通过信件邮寄方式发过来的,多数是歌词创作。”许鹏一边拆着信封一边说。

  处理数十封征歌信件,早已是许鹏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许鹏原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台的员工,4年前第一届奥运征歌时,被抽调到奥运征歌办公室,没想到这一干就是4年。最开始,奥运征歌办的常驻工作人员就2人,今年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最后一届征歌,随着工作量的加大,奥运征歌办增加了2、3名志愿者补充到常驻办事工作人员中。

  “越是临近征歌截止,大家参与的热情越高。”许鹏开玩笑抱怨,他们的工作量日渐增长。刚开始征歌时,许鹏他们是担心征集不到好作品,现在他们担心没时间认真处理征集到的所有作品。

  许鹏介绍,第一届征集到的有效作品304首,到第三届时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有效歌曲参选作品794件。“第三届征歌截止前最后一个月,我们一下子收到了500多首歌曲作品。”许鹏记忆犹新,他觉得今年征集到的作品“只多不少”。

  2 因为感动认真创作

  “不愿像商业创作那样写奥运歌曲,为奥运写歌‘要玩真的’”

  音乐人 小柯

  男,36岁,曾创作萧亚轩《最熟悉的陌生人》胡兵《归去来》等音乐作品。

  “我一定会参加奥运征歌。”词曲创作者、音乐制作人小柯的这个豪言壮语,早已经立下。不过,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还没有真正完整的创作思路。而那些已经被他自己枪毙的创作想法,他拒绝向我们提及。他说,“自己都不能通过的东西,怎么能拿出来见人。”他很坦诚地说,当外界还把音乐创作当成艺术时,圈内很多人“早就不把它当成艺术看了”。他同样坦诚地告诉我们,自己面对商业创作的时候,也不会为了创作音乐而去等感动。“昨天有朋友跟我约歌,说特别着急,越快越好。好,我跟他说,明天就给他。(对)一些技法成熟的人(来说),写歌就是一个工厂化(操作)。”不过,对于奥运会歌,小柯希望自己是因为真正感动而做。“这个要玩真的。(如果)你有假的,总有人会听出来,总有人比你更优秀,更高尚。你能蒙得了一个层面的人,但你蒙不了所有人。”他很喜欢那个著名的“马拉松最后一名”的故事: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坦桑尼亚选手艾哈瓦里在马拉松赛中中途受伤,最终他缠着绷带、流着血回到主体育场,一瘸一拐地走过终点线,他是比赛的最后一名。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索性退出,艾哈瓦里说:“我的祖国派我到这里来并不是让我仅仅开始比赛的,他们要我结束比赛。”

  3 投资万元唱响奥运

  “创作英语歌词时,遇到打车的老外就请对方帮忙翻译”

  北京的哥 张国强

  男,38岁,北京银建出租车公司的哥,2006年4月起创作音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欢迎你》和《圆梦》,这是的哥张国强为奥运创作的三首歌曲,他把它们称作“奥运三部曲”。目前,张国强已经通过快递将光碟送至奥运征歌办。

  三首歌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张国强认为最有希望的,曾被他在去年送选第三届奥运征歌。但最终落选,在听了入选的歌曲后,张国强无奈地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大制作”。

  这次,张国强“卷土重来”,而这次他的三首歌,已经是“大制作”。

  第三届奥运征歌落选后,张国强先是花5500块买了一台雅马哈的电子琴,紧接着又买了一把电吉他,后来还找了一位声乐老师指导自己唱歌。

  为了体现国际特色,新版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中英文结合,一遍中文,一遍英文,最后中文和声。张国强不懂英语,他用了一个最笨的翻译办法:把歌词写在纸上,遇到打车的老外,或者懂英文的,就请人给翻译。

  收集了多个英文版本后,张国强担心这些都不够专业,他想歌曲的英文应该和口语不同,必须得便于演唱。这时候,教他唱歌的音乐老师都被感动了,帮他找到音乐学校的专业人士整理了歌词翻译。最后,老师还成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的英文歌词演唱者和女声搭档。

  去年8月,“大制作”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终于完成了。整首歌做下来花了一万多块钱,大约要用去全家小半年的结余。

  此时的张国强,高兴,却又有些沉重。“我谁也不认识,没有赞助,最后也是无奈地自己花钱。”张国强告诉记者,他觉得自己现在缺少一个赏识自己的伯乐,“没有人发现你,花钱包装你,你永远出不了头,歌曲再好听也传不开。”对于张国强而言,奥运征歌给他的生活带来的最大变化,便是让他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创作。“要是没有奥运会,我可能永远不会写(歌)了,这(奥运征歌)也是给我一个动力。”张国强告诉记者,他的创作在“奥运三部曲”之后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他的作品里面有公益歌曲爱情歌曲,不管奥运歌曲的结果如何,他还会坚持写歌。

  本组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贺文 吴江 实习生 胡欣欣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