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速度”背后的“用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06:5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选拔干部的陈规陋习被打破,从全县的镇上、各单位选,视野宽广,真正做到“英雄不问出处”,凡是工业港看上的人,组织部都可以调。但是有一条,先试用3个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办法土是土,但管用。

  奇迹背后“不起眼的人”

  许忠群,50多岁,已退居“二线”担任非领导职务;陈一丁,主要经历是干过10年警察;王宏伟,普通工作人员,曾在某学院搞过10多年财务;王茹,县检察院一位普通的公诉员……

  很少有掌管一方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区(市)县“一把手”,敢把这样一群看起来能量不大的人,委以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重任。即使有人提议任命这样一些人当县局级干部,也会被看成是一个玩笑。

  “人用好了,工作就上去了。”这样的大白话谁都明白,但真懂得其中之妙的人却很少很少。

  现在,全成都的区(市)县都在学习郫县经验。“用人”或许是其中最难学到手的一招。

  “郫县速度”竟然就是这样一帮人干出来的。这最让人想不通。

  如果不是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快速崛起威震成都,许忠群这辈子或许会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垂垂老去。可是现在,他成了名人,尤其是在成都公务员圈内,到郫县参观学习的人都记住了一个事实:53岁的许忠群当初带领一班人,两个半月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个亿!赫然有当年蜀国“五虎上将”黄忠之勇。

  没有多少经济工作经验的陈一丁突然从一个警察变为正拟筹备的成都港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管理上亿元资产,负责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建设的融资、建设以及生活区的配套。如此重要的工作,如此出人意料的人事安排,这在郫县也引起很多人议论:“他凭什么?”

  议论很快烟消云散。因为拔地而起的工业港是业绩的最好证明,显而易见。到今年3月,现代工业港已经累计投入5.8亿元,形成6.24平方公里的项目承载能力。

  其实,用人关键就在于要打破传统思维、利益关系和思想障碍。郫县是怎样做到的?

  县委书记的“三抓”

  郫县县委书记杨洪举前几日熬夜写材料,总结郫县速度“到底是怎么干出来的”。

  “有一支扑下身子抓落实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同样是干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在起初却几乎没有多大起色,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狠狠的”的批评。2005年4月份,工业港的领导班子及时调整,后来情况迅速改观。

  “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干效果不一样。”4月21日,杨洪举在记者面前回忆说,原来的工业港由一名县委常委带队,只有二三十号人,后来班子不仅调整而且充实,除了一个县委副书记挂帅,还有4名县级领导,工业港很快扩展到了70多号人,把“四不精神”发挥得很好。

  重视工业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倾注主要精力,在干部配置、资源配置上舍得投入。郫县速度,印证了这样的道理。

  郫县改革了发展工业的用人体制机制。“我是一把手,不可能去从事项目报建之类的具体工作,要促进工作,主要精力就在于抓人、抓环境、抓机制。”杨洪举说,原来郫县发改委下面一个科室三四个人负责全县的工业,咋可能抓得好?郫县很快组建了几个办公室,进行专业分工,在全县范围内调配干部充实进去,“老中青相结合”,锻造出一个战斗力特别强的队伍。

  因事设岗 避免冗员

  郫县县委把工业经济作为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工业港的干部得到了精神的、物质的、组织方面的积极激励,奖金、补助都拉开了档次,干得出色提拔很快,成为全县不少人都想去干一番事业的“磁场”。工业港里的干部来自妇联的、公安局的、防邪办的,五花八门。

  因事设岗,是工业港用人在具体操作上的重要制度之一。工业港管委会纪工委书记李西萍介绍说,工业港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单位设立科室之类的,而是一切为了服务企业、招商引资的需要而设立部门。比如,工业港的企业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就设立了财务法规处。工业港人事科就在全县找既懂财务又懂法律的人,在县检察院担任公诉员的王茹等几个“候选人”就被盯了上了,最终经过管委会研究、组织部调动,一个公诉员很快就变成了工业港主持财务法规部的副部长,不仅管财务,还负责为企业涉及法律的问题协调公、检、法等司法部门,干得风生水起。

  部门不断调整,比如工业港根据需要设立了投资服务部,根据发展的需要,又将其一分为三:项目促建部,专门督促签约企业尽快开工建设的相关谈判、联系工作;项目报建部,搞定企业项目的落户报建;企业服务部,为满足企业其他的各种要求而工作。

  选人先试用后调任

  选拔干部的陈规陋习被打破,从全县的镇上、各单位选,视野宽广,真正做到“英雄不问出处”,凡是工业港看上的人,组织部都可以调。但是有一条,先试用3个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办法土是土,但管用。其他的聘用人员更是严格市场化管理。

  由于在全县范围内选人,曾经是郫县引进人才的许忠群就进入了视野,他虽然退居“二线”,但曾经搞过工业招商引资,经验丰富,并且有大量资源,县委观察其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方式很好,被确定为最佳人选。所以,“不起眼的”许忠群就被发掘了出来。

  更具有传奇色彩的是陈一丁。陈当时是一个当了10来年的警察,2005年他介绍引进了一个当时郫县最大的工业项目------十九冶一揽子项目,包括研发中心等。“这个人脑瓜灵活,可当大任”,工业港立即看上了他。很快,陈就从公安局来到了工业港,筹办港通公司,进行融资和市政建设,为工业港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干得好就上的良性循环

  提拔用人不看级别、资历,而是看业绩,创造了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于是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

  王宏伟原来在西华大学搞了10多年财务,工业港成立后到工业港招商部成为一般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出色,很快被提拔为投资服务部部长。由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县局级干部非常快。他起草了联审制度方案,这一方案解决了原来郫县长期存在的工业项目报建“肠梗阻”现象,将工业项目报建由原来的串联审批(众多部门一家一家地先后审批)改革为并联审批(众多部门同时会审),大大提高了项目落户的效率,由原来的动辄三四个月缩短到了10天左右。后来,他又被调任工业港拆迁办主任,创立了“今晚八零零”工作机制,即拆迁当天的事情当天晚上会议集体研究解决,提高工作效率,工业港“边拆迁边招商边建设”的“三边”才能够实现。他同时建立了拆迁房屋、青苗影像资料存档制,堵住了拆迁中容易存在的面积数量注水等漏洞。

  干得好就上,干部的作风越来越好。有一位工作人员忙工作连老婆生孩子都没顾上,有一位工作人员星期天为去世的亲人送葬当天从重庆往返……相比之下,周末加班就显得十分平常。

  风正人和事业兴。“郫县速度”的背后,“用人术”牵住牛鼻杀出了奇兵。

  本报记者 张元龙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