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字车牌,一挂就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09:46 河北日报

  从5月10日开始,浙江省平阳县的公车将换上以“浙C·CG”开头的新车牌,“G”即“公”的首个汉语拼音字母。今后,“浙C·CG”牌照作为该县公车的唯一用牌,不再向社会发放。统一挂牌后的公车,将实施统一保险,统一入库管理,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据4月24日《新京报》)

  其实,在挂“G”牌之前,包括平阳在内的许多地方已实行过“贴标签”的方法,即在车上贴上“公车”、“公务车”之类的标志,亮明公车身份。按有关人员的说法,此举可使公车时刻置身于群众监督视线之内,不敢过分放肆造次,从而遏制公车私用现象。从平阳等地当初“贴标签”的实践来看,这种做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车私用歪风。挂“G”牌作为“贴标签”的升级版,其出发点和目的显然是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挂“G”牌的做法值得肯定。

  给公车挂上“G”牌,可谓用心良苦。然而,期待在此,担忧也在此。挂上“G”牌是否就能彻底遏制公车私用呢?恐怕还不能过于乐观。因为公车腐败的发生、发展固然由于监管缺位,但更主要的还在于现行的运作体制不合理,所谓“三三制”:公用1/3,领导私用1/3,司机私用1/3。如果这种体制不改变,认为挂上车牌就能防止公务用车腐败,那也太低估公车私用者的“能量”了。

  此外,即使给所有公车都挂上“G”牌,社会各界群众会不会踊跃监督呢?公车拥有者愿不愿意接受监督、监管部门能否一追到底呢?挂上“G”牌,固然能让群众认清哪辆是公车,但群众能发现的无非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娱乐场所门前,而很多公车的私用、干腐败的勾当,普通群众根本无从知晓,更谈不上监督。再说,很多车即使不亮明身份,人们通过车号也知道它们是公车,但这并没有妨碍其公然地私用、搞腐败、耍特权。缺少严格、规范的监督制约机制,谁能说一挂上“G”牌,公车私用就会偃旗息鼓呢?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O”牌车。那本来是为保证公安机关顺利执行任务、便于群众监督而设定的专用机动车号牌。可在实际生活中,群众对此的监督往往很难实现,致使监督无门、无力,反而使得部分“O”牌车更加有恃无恐,经常交通违法,甚至成为特权车、霸王车,不仅影响了此号牌的严肃性,而且招致群众的强烈不满。鉴于此,北京、上海等地才取消了警车专用车牌。尽管个别地方存在“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但取消“O”牌在方便群众和促进公安机关廉政建设方面,仍有其积极意义。前车之鉴使人们不得不担心:与“O”牌的取消相比,“G”牌的出现,是更加方便了监督呢,还是会进一步助长“牛”气?

  特权车源自特权人,特权人产自不合理的运行机制。由此可见,切实解决机制、体制问题,才是治本之道,而只在车牌、标志上下功夫仍然是“治标之策”。

  公车私用现象实质上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是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其原因不仅在于监督的不力,更在于违规成本过低。因此,遏制公车私用是一项系统工程,“贴标签”、挂“G”牌等等不失为一种举措,但根本的还是要靠反腐倡廉工作的整体推进,靠车改制度的深化和创新,乃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相信到那时,即使不贴标签,不挂“G”牌,公车腐败现象也将难有藏身之地。

  □周丹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