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方向的迷失和责任的丢弃 再谈《杨三姐告状》的改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10:09 燕赵都市报

  (杨立元)

  新版电视剧《杨三姐告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歪曲、对英雄的亵渎、对经典的丑化,更为重要的是反映出了当前文艺界的一个不良的倾向,那就是一些文艺工作者方向的迷失和责任的丢弃。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的。

  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方向是什么?早在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就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这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方向。那么,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又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曾这样指示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这些,都应该成为文艺工作者行动的指南、价值的取向和创作的导向。但我们看到,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些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方向和价值趋向也随之转向。他们丢弃了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放逐了艺术创作的审美原则,取消了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他们回避、丑化、嘲弄现实,篡改、歪曲、自造历史,把对艺术的追求转为对金钱的追求,把艺术话语变为商业话语,把艺术作品当作经济产品。所以有人说,过去文艺是为人民服务,而现在文艺是为人民币服务。正是在这种创作目的和价值取向的驱动下,一些文艺工作者丑化现实、歪曲历史,甚至在革命斗争历史中出现的民族英雄也成为了被调侃、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这让我们感到了文艺精神的失落和文艺前途的悲哀,感到了崇高的丧失和英雄的沉沦,以至今天发展到了像对《杨三姐告状》这样的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艺术经典的歪曲和亵渎。新《杨三姐告状》中所增加的“杨三姐被卖妓院”、“二姨太相救”、“杨三姐行贿”等离奇情节大大消解了《杨三姐告状》中的历史性、阶级性和斗争性,使原剧中崇高的美学力量、精美艺术特色也丧失殆尽。这种改编的结果恰恰说明了是改编者责任意识的消解和创作方向的迷失所致。

  文艺工作者是精神产品的制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要以高尚的情操、高雅的艺术来鼓舞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建造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而新《杨三姐告状》制作者却丢弃了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审美原则,以媚俗猎奇为表现对象,以获取金钱为创作目的,硬是把一部评剧改编成了长达几十集电视连续剧,并掺杂进大量的丑化和歪曲杨三姐、美化高占英的情节。当该剧播映后遭到许多观众质询时,该剧的制作者回答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杨三姐告状》的剧情太少,不可能改编成几十集的电视剧,所以要添加这些的剧情,即使不添加“杨三姐被卖妓院”这样的剧情,也要添加其他的剧情。我们不禁要问:添加剧情就这样的不尊重史实而任意侮辱一个在民众中有广泛影响的民间英雄吗?新《杨三姐告状》中这些牵强附会的添加和编造都极大地损伤了原剧中主要人物在受众心目中的美好印象,丧失了原剧中所包蕴的美学张力和和民族精神。新《杨三姐告状》的制作者应该恪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创美原则。

  新《杨三姐告状》的出现,让我们感到痛心。现在的一些文艺工作者不跟进生活,不贴近时代,不亲近人民。他们不但不尊重英雄,也不尊重历史;不但在亵渎先人,而且也在误导今人和后人。这种隔膜生活、脱离生活、歪曲生活的态度怎么能让人民认同?这些掺水使假的劣质产品又怎么能让群众赞美?这也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批评的那样:目前一些文艺作者“对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表示淡漠”,“却热心于写……灰色的、以至胡编乱造、歪曲革命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如果我们让这样的作品来充斥荧屏和舞台,必将扰乱观众的审美视域,混淆历史的本来面目。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正确地认识生活、满腔热忱地表现生活,才可能创造出人民所接受和喜爱的优秀作品来。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新《杨三姐告状》的改编者能够认识这一点,并做到这一点。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