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遭遇希区柯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15:53 新民周刊

  BY 思 郁

  1962年4月8日,已经被载入世界电影史册。这一天,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特吕弗来到了纽约。特吕弗这次的目的除了把自己导演的新片《夏日之恋》介绍给纽约的制片商,还要与负责新浪潮电影在美国推广工作的海伦·司各特会面。海伦是一个健美、聪明且精通法语的女人,是美国电影圈的灵魂人物。就在这次与海伦会面后,特吕弗有了一个构想。4月30日,他刚回到巴黎就迫不及待给海伦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向海伦坦言虽然这次纽约之行有些沮丧,因为他的电影在美国票房接连失利,但是,“别以为我溃败了,我将利用今年不拍长片或开拍新片之前的空档,拍部短片、导出戏或写本书”。

  也许我们应该庆幸特吕弗此次纽约之行的不顺利,因为这使我们今天有机会看到这本名为“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的书。在法国以《电影手册》为中心的新浪潮电影圈,特吕弗是有名的自大狂,在影评人中被誉为“恐怖小孩”。1954年,他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被视为新浪潮的纲领和宣言。1957年,他发表《作者的策略》,攻击法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导演,说他们拍出的电影不好看、没个性、太商业化、缺乏热忱,把所想到的电影大师数落个遍。但是,别以为特吕弗是个愤世嫉俗的人,他性格的另一面中,同样是一个热爱电影和崇拜大师的人。他崇拜大师的程度都有些匪夷所思了。据说,他甚至很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娶希区柯克的女儿派翠西亚为妻。当然,他后来放弃了这个荒谬的想法,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特吕弗对希区柯克的狂热喜爱程度。但是这种崇拜在他的纽约之行中遭到重大打击。在他的印象中,20世纪60年代,希区柯克的电影事业如日中天。但他在纽约接受记者的采访后发现,虽然希区柯克在美国大受欢迎,但人们对他的了解仅止于表面,此外,影评界完全低估了他的创作才能。因此,回到巴黎后,他决定和海伦一起写一本关于希区柯克的书,希望通过这本书改变美国影评界对希区柯克“恶作剧式的、蓄意嘲弄的采访伤害”。6月2日,特吕弗给希区柯克写了一封长信,希望希区柯克能接受他的采访。其后,他又给海伦写了信谈了他的构想:“对我而言,这本书将仔细地描写导演,这个世界上最美及最完整的行业之一,并且详细剖析集智力、体力、财力为一体的电影生产事业。我希望每个从事电影工作的人,还有将来想踏入这一行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东西。”幸运的事出现了,尽管当时的希区柯克正忙于拍摄《鸟》,但他仍抽空给特吕弗回了封电报:“您的来信让我热泪盈眶,非常荣幸能得到您这样的赞美……等《鸟》拍完后,我会抽空与您联络8月底见面的事情……”

  1962年8月13日,需要世界电影史标出着重号的日子,那一天凑巧也是希区柯克的生日。特吕弗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赶到好莱坞。他和海伦整个星期都待在希区柯克的工作室,甚至用餐都让人给送过来。整个采访用了50个小时,光摄影师拍摄的底片有52卷之多。这之后,已经没有希区柯克式的悬念了,他们的谈话记录结集成书,出版发行。尽管有美国的影评人对此比较悲观,说这本书在美国会卖得很差,会让它们的声誉遭到损害。但事实证明,这本名为“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的书,现在已经被公认为电影史上最好的书籍之一。

  翻阅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希区柯克这个很胆小但很擅长把恐惧拍成电影的人的一生活生生跃然纸上。特吕弗概括出这个胖胖的男人非同一般的性格特点:“我逐渐注意到他和平时判若两人:他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很自信,有意玩世不恭;而如今我却觉得他真正的本性是脆弱的、敏感的、容易激动的,他深深地、切实地想要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观众。”如果你确实看过希区柯克的《惊魂记》《西北偏北》等影片,你会知道他确实做到了这点。

  阅读这本书,另一个强烈印象是特吕弗的提问方式。特吕弗在希区柯克面前审慎而又仔细地发问。完全像个对什么都好奇的孩子,百无禁忌地坦陈自己对希区柯克电影的看法。希区柯克也一改一贯的冷嘲热讽,表现出谦逊的一面。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电影界的君王,君临天下的气势使他所有的影片具有强烈的“希区柯克风格”,哪怕是那些遭到影评人谩骂或者票房不理想的影片,在特吕弗看来,仍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20世纪的60年代,无疑是希区柯克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的谈话表现出对电影事业清晰而透彻的一系列构想,让这本书有了生机勃勃的非凡气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