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网语带来“母语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01:49 大众网-齐鲁晚报

  “偶稀饭侬”(我喜欢你)、“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对于饱受“快餐文化”和网络洗礼的“80后”群体来说,这些“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却成了他们快捷、时尚的代名词。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年轻一代的网民们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创造出一连串有别于正常含义的新奇词语。如:“886”表示“拜拜了”;“7456”表示“气死我了”;“顶”表示“支持”;“灌水”表示“发表意见”;“PK”意为“决胜”;“BF”意为“boyfriend(男朋友)”;“Zzzz……”表示“在睡觉”;“CU”则为“Seeyou(再见)”;“酱紫”意思是“这样子”;“大虾”通“大侠”……这些网络语言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等等。

  网络语言

  “80后”都懂

  “这是什么东东(东西)”“你怎么那么唐僧(啰唆)”“不会这么菜鸟(不行)吧”……如今,“80后”见面时经常会冒出一连串网络词汇,就连中学生写作文、青年人发手机短信都满是“Q言Q语”。网络语言越来越渗透于现实生活中,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

  上海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的大三学生朱勇说:“网络语言简便、清晰,也比较活泼,在电脑键盘上打起来也很方便,上网时比较常用网络语言,久而久之,网络语言也会带入到生活当中,同龄人都懂什么意思,无需解释。”

  有专家表示:“80后”一代人从小看着卡通、漫画长大,普遍熟于电脑技术,喜欢把感受、心得用图案来表示。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出现正迎合了这一代的需要,对他们来说,网络语言不仅代表高效率,更表现出突破陈规的潮流感。

  上海广西立法

  保护母语

  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大范围使用网络语言,很快就传出了会否带来“母语危机”的争论,对此,上海、广西等地纷纷出台地方法规,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为保护母语建起法律屏障。

  ■各方观点

  网语应受环境限制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表示,网络语言的使用应受环境限制,离开了网络这个平台使用网络语言,有失妥当。“网络语言简单便捷,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有失规范更无文化底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大康表示,“网语”没有方言的地域特点,也没有俚语的哲理语境,“网语”中大多存在不规范的简体字或用字母简称某个词语等,有失规范,缺乏语言文化特征,更别谈有什么文化底蕴。

  (据新华社)

  ■延伸阅读

  正确引导网语弘扬主流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施索华,是上海高校知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深受学生和网民的喜爱。2005年夏,为了和整天“泡”在网络世界里的学生们更好地交流,施索华将课程从课堂开到了网上,24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做学生的知心人。

  施索华说,网络宜疏不宜堵,我喜欢在我的网上课堂,用学生们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主流价值观。

  施索华认为,“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体系和时尚内容,网络带来了‘80后’独特的网络文化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守网络这个重要阵地,加强引导,弘扬主流价值文化。”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