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学旧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04:25 舜网-济南时报

  解放初,战时华东军政大学曾在济南招过生,是济南有史以来科目最少(只考语文和政治)、发榜最快(第一天考试,第二天就张榜)的大学考试。笔者亲历,情景如昨。

  1948年秋末,解放济南的炮声刚刚停息。一天,我上街时看见了一张战时华东军政大学的招生广告,要求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全中国、具有初中文化、身体健康的济南青年积极报名。这引起了济南人的关注。时为少年学生的我也受到强烈震动,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竟不揣冒昧报了名。平心而论,不过是一时冲动罢了。

  华东军政大学是华东野战军培养干部的摇篮。1949年6月13日,上海《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消息:大批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华东军政大学本周招生,第一期名额三万,陈毅将军任校长。这一消息立即在上海和华东地区广大进步青年中引起巨大反响,掀起了一股积极参加华东军大的热潮。上海市区共有18000名青年被正式录取,名单公布在《解放日报》上。同年10月18日,华东军政大学在南京举行了正式开学典礼。陈毅校长在讲话中说:“军大既不是旧式的军事学校,也不是旧式的文科大学。军大是按照人民的需要为人民解放军培养干部的新式学校。”

  就是这所名校,1948年以“战时华东军政大学”名义面向济南快速招生,看似“草率”、“简陋”,但那是因为战争和形势的需要,属于“不拘一格”选人才。这对于济南青年来说,绝对是一次百年不遇的良机。记得考场设在商埠的一个大院里,接待人员都是军人,整齐的粗布军装,脸上充满朝气。招生分多批进行,这一批参加考试的约有七八十人,有在校学生,也有社会青年,脸上写着热情也流露出一丝茫然,我的心情是在忐忑不安中又有些兴奋。上午考语文,记得题目是“解放”。我怀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加上对革命的一知半解,聚精会神撰写了一篇作文交卷。由于下午接着考政治,主考单位特意为我们预备了午餐,还记得是热馍馍和炸花生米。应试青年们聚在一个大厅里,场面热闹,吃得香甜。这是我第一次吃公家饭,还未进入学校就已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热烈气氛。

  次日,张出的榜上有我的名字。录取人员被告知,两天之内报到,随学校出发南下。我激动地跑回家报告父亲,要准备行装。没想到父亲摆出了许多困难:哥哥身患重病,弟弟太小,他已年老等等,其实他老人家更担心的是“随军南下”,因为当时解放战争正在进行啊。也难怪,父亲是老济南邮局的邮务员,他曾多次亲历战火,济南惨案逃难时在小北门火车站附近误入鬼子的阵地,敌人借着铁路路基的掩护,朝济南老城射击,父亲等五位青壮年突然从路基南面逃难到此,日本兵立即拔刀举枪围拢上来,这时一发炮弹从城里射来炸响了,父亲等趁乱拼死逃离,衣服被鬼子的枪弹穿了两个窟窿,几乎丧命!济南战役中又钻了八昼夜床底,一只炮弹落进院内幸而未响,全院逃过一劫。是战争的危难遮住了他的眼睛,他又拽住了我的后腿,使我远离了战时华大这所名校。

  我曾多次回忆起那次考学旧事。战时华大,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和领导干部,它是专门培养干部的学校。解放后曾有人因为自己生得晚未能参加解放战争而遗憾,在我,更有切肤之痛!“战时华大”本来是我可以搭上的“末班车”,我却与其失之交臂。原因究竟出在哪里?现在想想,文化考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人生观和安危观的考试。说白了,就看你有没有投身革命这个勇气,哪怕只有《红色娘子军》里的琼花抑或《小兵张嘎》里的嘎子的十分之一。可惜我没能冲破家庭的樊篱,不能放下个人安危勇敢地投身革命,考试只能打个零分。“战时华大”对我来说看似只差一步,但这一步又何止千里啊。这件旧事也印证了一个屡试不爽的道理,就是,人生的途程是漫长的,但关键的地方往往只有一两步,抉择的正确与否,将左右着你的人生走向和最终的归宿。所以,每当此时要谨慎从事,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半个多世纪了,那次考学旧事至今难忘,几多感慨,几多憬悟,都化作了美好的回忆。

  □董宝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