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土特产取洋名 快报读者除了有水平还有观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06:52 都市快报

  记 者 叶建良

  本报讯 “就用土特产的拼音吧,取洋名,无非是想把土特产推向全世界,中文名叫响了,内在的文化也就传播开了。”在我们接到的热线中,持这种观点的读者占大多数。

  网友“老顽童”说,汉堡、冰淇淋、白兰地……这些外来词,我们刚开始接触时,不也是听得云里雾里吗,约定俗成得有个过程,“老外要是见识过了,不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啊”。

  最近,绍兴民间发起了一场“为绍兴土特产”准确翻译的活动,尽管都是英语高手,但大家对土特产译法还是感觉蛮头痛。快报的这篇报道见报后,不少读者也来支招。(详见快报2007年4月15日第11版)

  给土特产取洋名

  最好先带个地名

  “给土特产取洋名,不一定非要按字面意思翻译。”在广告公司上班的李先生第一个打进电话,他说有的可以意译,比如“臭豆腐”,可以翻译成“Smell's terrible and eating delicious(难闻但好吃的食物)”,“只是这样翻译,句子长了点。”

  机械工程师周先生认为,既然是土特产,它肯定是某个区域特有的东西,所以翻译时最好先带个地名,即翻译成“Shaoxing+拼音+类”或“Shaoxing+类”。比如茴香豆,可翻译成“Shaoxing huixiang deans(绍兴茴香的豆)”或“Shaoxing deans(绍兴的豆)”。

  周先生说,这样翻译,不光老外能明白,这是来自绍兴的豆类食品,在海外的游子也能联想到是茴香豆。

  腐竹是竹子做的?

  翻译土特产真难

  昨天,不光有读者来支招的,还有来讲故事的:

  宁波读者方先生看了快报报道后,深有感触地说,“给土特产做翻译,真当是难啊。”

  前几年,他出国学习,给来自俄罗斯的老师捎了点腐竹。第二天,这个老师问,腐竹是什么东西,味道挺不错的。

  当时有翻译在场,解释了半天,老师惊叫了一声,“原来是竹子做的,那我回头也种上几棵,这样以后就能经常吃到美味了。”

  在场的人都笑晕了,惟独那个翻译一脸的尴尬。原来他不知道怎么翻译“腐竹”这个词,解释时就提到了竹子。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