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项目更注重长效和常态管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09:51 东方网-文汇报

  在昨天召开的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又一批先进受到了表彰。据悉,本届各项评比均是首次按照新版精神文明创建标准进行的,而细心者发现,本市的各项文明指标达标率下降了:无论是文明小区、文明单位还是文明村的数量,都比上届有所减少。

  在新版标准的检验下,本市文明指标达标率缘何下降了?昨天,市文明办负责人就本届精神文明创建评选工作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本届评选中,虽然文明小区创成率从上一考评年度的47%下降到37%、文明村创成率从上一考评年度的22%下降到了19%、文明示范标志区域下降了10%、文明单位也下降了3.7%,但创建先进的公信力和含金量却有了明显提高。

  记者:本届考核评选在评选方式和考评质量上有哪些创新和提高?

  市文明办负责人:一是考核评选的方式更加简便。在本届评选中,我们创新评选方法,以文明单位为试点,采用信息化技术,研制运用了“文明单位测评系统”,通过申报单位上网自我测评,主管单位网上评估,区县委办网上稽核,市文明办组织有关专家、市民巡访团和大学生志愿者等考评方式网上认证,使创建评比工作的透明度、规范化和科学性前进了一步。二是考核评选的质量不断提高。按照新版创建标准,各创建项目呈现出指标要求高、内容广泛全面的新特点,更加注重达标和创优的结合,社会责任的体现和创建工作的长效管理,创建工作的要求比过去大大提高。比如文明单位的指标中增加了社会贡献率、社区共建率、员工参与率和诚信建设、自主创新;文明行业增加了公众满意度;文明示范标志区域增加了城市公共管理、市民公共道德和交通文明建设等;文明村、文明小区增加了信息化、网格化建设等方面的新要求。

  记者:2005版精神文明创建标准实施以来,对于新一轮上海精神文明建设有哪些推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市文明办负责人:本届各项评比均是首次按照新版标准开展创建工作的。各项创建活动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上海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的要求,努力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市民参与率高的优势,创新载体,设立平台,深化内涵,拓展外延,创建质量不断提升。例如,在新版文明单位的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单位的社会贡献率、社区共建率和员工参与率,注重创建工作的条块结合和同创共建,充分调动了广大企事业单位的创建积极性。文明单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公共管理,全市有3000多家市区两级文明单位直接参与了“文明在我脚下”交通宣传整治活动,文明单位职工有55万人次参加了“文明在我脚下”交通宣传整治活动交通文明志愿服务,推动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

  记者:上海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及评比工作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长效建设和常态管理的要求?

  市文明办负责人:按照新版标准的要求,本届评选工作注重考评项目的长效和常态管理,要求创建工作做在平时、做在日常,体现重在建设、贵在管理的创建原则。各项评选工作围绕广大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共同需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在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文明小区创建围绕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社区学校、广场文化等载体,积极开展“百万家庭学礼仪”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创建质量普遍提高;文明村创建通过道路河道工程整治以及整洁村创建等一系列措施,多年的顽症得到治理,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善;文明行业创建从行业的基本规范抓起,修订标准,积极推出便民利民举措,对外公布服务标准,强化社会监督;文明单位创建通过制定科学的创建规划,落实具体的创建目标,加强基础管理、过程管理,较好地实现创建工作的长效、常态机制。

  记者: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请问本届文明创建评比如何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市文明办负责人:本届创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将和谐创建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创建评选工作中,积极开展“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市民践行公共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推动了市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例如,在文明行业创建中,突出了“群众满意”原则,充分发挥全市行风测评和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在评选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成果由群众认可的创建宗旨;在新版标准中,强调并明确规定制定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设立道德评议台、创建文明楼组,体现人与人之间和谐;提倡文明养犬、移风易俗、尊老爱幼等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良好人际关系,体现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绿化建设养护、城市污染源控制、河道整治、环境保护等措施,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新版标准的明确要求,丰富了和谐创建的内涵,有效推进了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的发展。

  本报记者邵岭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