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送别叶利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10:15 河北日报

  幼年洗礼,他差一点被喝醉了酒的牧师淹死。少年时代,他玩手榴弹被炸掉左手两个手指。高中时期,他组织同学集体反对老师的辱骂。大学毕业,他工作一年就掌握12种建筑技术。

  讲笑话,曾把克林顿逗得眼泪都掉下来;爱喝酒,曾在访美时酩酊大醉而误事;重亲情,喜欢全家聚在一起包饺子;爱读书,除了历史还很喜欢看侦探小说;很倔强,父亲取名鲍里斯就意为"斗志";很个性,曾说"如果物价无法控制就去卧轨"……

  这个人,就是23日离世、25日下葬的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

  吊唁

  吊唁场所是位于莫斯科河畔的救世主大教堂。1931年叶利钦出生仅数月后,这座白色金顶建筑就遭到焚毁,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重修。

  当地时间4月24日16时30分(北京时间20时30分),吊唁活动开始。这时,教堂门外已经排起约500米长的队伍。人们经过金属探测器和多道金属门,进入教堂。

  教堂内摆放着叶利钦的灵柩,覆盖一面白蓝红三色丝制俄罗斯国旗。叶利钦遗体穿黑色西装、打黑色领带。由于多年受病痛折磨,他的面部有些肿胀。

  灵柩四个角落,4名俄总统卫队仪仗队成员相视站立,脱帽放于弯曲的左臂上。叶利钦的妻子奈娜、女儿塔季扬娜和亲属坐在灵柩右方。奈娜一袭黑色裙装、围黑色头巾,眼睛已经哭得发肿。

  教堂内哀乐低回,肃穆庄重,人们缓步从叶利钦灵柩旁经过,或在灵柩前摆放鲜花、花篮,或点燃蜡烛,为这位俄罗斯首任总统送行。许多吊唁者离开时眼含泪水。

  俄罗斯官方估计,截至当地时间4月24日傍晚,吊唁者大约为4000人。

  公墓

  救世主大教堂也将是葬礼举行场所。与多数苏联领导人不同,叶利钦落葬之处不在红场,而是与俄罗斯历史上多位名人一起,长眠在数公里外的新处女公墓。

  这座公墓建于16世纪,安葬的名人包括作家安东·契诃夫、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等。

  除艺术家外,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妻子赖莎·季塔连科也安葬在新处女公墓。

  公墓管理机构一名官员24日告诉俄罗斯新闻社记者,叶利钦的灵柩将安葬在俄罗斯安全会议前秘书亚历山大·列别德的陵墓旁。

  影响

  叶利钦逝世后第一天,普京都做了些什么?

  我们所知道的是,当时正会见土库曼斯坦总统,普京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极为不幸。”普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很快结束会谈,开始亲自起草致俄罗斯人民的讲话。

  包括很快发表的电视讲话,包括葬礼的安排与规格,包括宣布今天为俄罗斯的全国哀悼日。普京的重视,显而易见。

  从叶利钦逝世后第一天的普京一系列举动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政局将会有怎样的走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副主任张耀认为:“这首先是普京作为总统对前总统逝世在礼仪上的表态,当然,叶利钦对于普京有知遇之恩,是普京的政治前辈和提携者,普京自然是心存尊敬和感激的。”

  但从普京的行政理念和政策延续上来说,普京执政7年中,有显著的独特个性,思路上也进行了创新,他的很多理念是叶利钦所不具有的。

  张耀详细分析道:“政治上,叶利钦奉行自由主义,普京则更着重于稳定;经济上,叶利钦主张全盘私有化,试图从计划经济迅速转变为市场经济,采用休克疗法,结果没能成功,导致国内经济滑坡,普京则在坚持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同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特别是对能源、军工等战略产业,在效果上使得经济迅速恢复;外交上,叶利钦开始希望迅速融入西方世界,采取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路线,后转入同时重视东方和西方的‘双头鹰’外交路线,普京在外交上的独立性更强,多元性更突出,在传承叶利钦后期方针的同时,显得更加大气和自信,和西方继续合作、竞争的同时,保留一定分歧,和中国继续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印度、越南、古巴、拉美、非洲等国家的关系迅速恢复,认为意识形态不应该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

  所以说,“叶利钦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但我们要看到,历史在不断前进,叶利钦已经离开政治舞台7年之久,其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小。俄罗斯已经从叶利钦时代进入了普京时代,普京的执政理念和战略思想对未来俄罗斯的影响会更大。对于明年的俄罗斯大选,虽然普京现在态度明确,表示不会连任,但他会推选一个能贯彻其治国理念和方针的人来继承,所以即便普京不担任总统,俄罗斯很可能会进入一个没有普京的普京时代。”

  怀念

  说到叶利钦,我驻俄使馆工作人员第一句话就是:“是从他开始,中俄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叶利钦曾于1992年、1996年、1997年和1999年4次访华。1996年国事访问,中俄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确定两国关系发展方向是“平等信任,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这在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中,进一步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则在其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国事述往》一书中,回忆了这么一件往事———“他是学建筑的,对参观兴致很高。他在参观长城的时候,注意长城的砖与砖之间的黏合材料,问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经历过这么长的时间还有这么好的黏合效果?我讲听专家说是由糯米、桐油和石灰调和在一起制成的一种很强的黏合剂。在参观故宫的时候,他又问起有关故宫的建筑设计、使用材料等。这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三句话不离本行。”

  如今,长城砖砌还在,叶利钦已经西去。但如正在俄罗斯开展的“中国年”活动一样,世代友好,永远是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与主题。

  本报综合新华社专稿和解放日报相关稿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