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图书馆的寂寞春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05:57 山西新闻网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主题为“同享知识、共建和谐”的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同时启动。阅读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图书馆则是阅读的重要场所和途径。但是,记者在这个读书的节日走进太原市图书馆,却少有春天的阳光明媚和欣欣向荣。

  “世界读书日”:安静冷清的图书馆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暨社会捐书启动仪式在太原市图书馆举行。一两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这里很快就显得冷冷清清了,楼上楼下安安静静的。据介绍,太原市图书馆平均每日接待读者大约450人次。

  小陈同学是某中学高三的学生,这段时间他每天都来太原市图书馆看书、做题,因为“这里的环境很适合自修”。他从家骑自行车到这里需要20分钟。但是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能每天来甚至每周来一次都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乘公交车来这里,需要在滨河体育中心门口下车,之后还要走将近两站路。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太原市图书馆举办历届奥斯卡金奖海报展览、名师论坛、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等活动。太原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冯芳认为,这些活动算是丰富的,但是交通不便令大多数市民“望洋兴叹”。

  在太原市图书馆二楼的检索大厅装有一排计算机,但无人使用。记者走上前发现,这些计算机的检索系统用的还是ILASⅡ2.0系统。因为连输入法的操作都费时费力,记者还没有将书名输完就放弃了尝试的打算。据悉,这个系统是新馆2001年建立之前就有的,当时还算是领先,但是由于经费有限,一直无力更换。

  此外,藏书量少、图书陈旧也是太原市图书馆对读者吸引力不强的一个原因。太原市图书馆馆藏78万册图书,而同为中部省会城市的武汉市图书馆拥有图书176.6万册。记者随便走进一个馆室浏览,里面的图书大多数陈旧甚至破旧,2000年以后出版的图书大约仅有1/10。

  县区图书馆更是不尽如人意。据悉,在全市十个县(市、区)中,万柏林区、晋源区没有图书馆;尖草坪区、迎泽区虽有图书馆,但图书馆和艺术馆两馆合一,图书馆基本上等同于仓库。其余县(市、区)虽设有图书馆,但馆藏大多陈旧,利用率低下,都没有达到县三级图书馆最低评估标准。

  年购书经费中部省会排名最后

  按照“2007年度太原市创建文明和谐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太原市每百人公共图书藏书量要达160册以上。而据统计,目前,太原市每百人公共图书藏书量为134.4册。这个数字中还包括了那些濒临淘汰、利用价值极小的旧书。二者的缺口为87万册。

  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事业,费用理应由财政支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财政投入不足正是太原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最大“瓶颈”。据省会城市2006年上半年经济发展情况综合比较数据显示,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排名分别为:武汉、郑州、南昌、太原、合肥、长沙。而同时期太原市图书馆购书经费排名倒数第一。

  据悉,从去年起,太原市图书馆一年的购书经费从以往的20万元增加为50万元。看上去增幅不小,但以每本书20元、每种书购买5册计算,一年才能购买5000种图书。照此速度,达到每百人160册图书的目标需要近35年。

  而区县图书馆普遍馆舍面积不足、经费不足、藏书量少,人员短缺。在拥有图书馆的县(市、区),多年来投入非常有限,年购书经费多则3万元,有些甚至没有专项购书经费。

  社区、农村图书馆(室)状况堪忧

  去年,国家提出建设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将图书馆(室)延伸入社区、农村,无疑是同享知识、信息平衡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市、县级图书馆都勉强维持的情况下,社区、农村图书馆(室)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据悉,在太原市拥有图书馆的县(市、区)中,县级图书馆对乡街图书馆(室)根本没有辐射、影响能力,更不用说社区、农村图书馆(室)了。

  太原市桃南二社区有一个社区图书室,但是由于接受的多为社会捐书,大多数陈旧、利用价值不大,有名无实。2005年,民营企业太原市先近文化公司介入,借着市里“图书进社区”活动的开展,以社区提供的场地为依托,大量引进新书,每人收取押金100元,办理借书证20元外,免费阅读。将公益事业与企业效益结合起来,很受居民欢迎。到2005年底,全市50个社区拥有了有名有实的图书室。这一模式也被称作“图书进社区”的“太原模式”,本报曾对此作过专门报道。在当时该公司负责人的设想中,图书进社区如果运作成功,那么下一步将会用同样的模式推动图书进农村。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民营企业的“太原模式”最终成为“太原实验”。现在50个社区图书室已经萎缩至20个,而且在图书进社区的推动上,该公司有全面撤军之意。由于图书长期得不到更新,桃南二社区的社区图书室又是读者寥寥了。

  事实上,在记者的调查中,闭“馆”锁“柜”、有名无实,是绝大多数社区、农村图书馆(室)的现状―――如果恰好还能有一个图书馆(室)的话。

  诗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无论如何,希望这一场在春天的调查和讨论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以便在秋天的时候收获希望。

  坐标体系的尴尬

  写下“公共图书馆”的标题,就查到去年的国家图书馆事件,读者以在国家图书馆借书的经历质疑其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和性质。

  一句话就把人噎在那里。国家图书馆都不能算作“公共图书馆”,那么太原市从市级到区县级到社区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室)又在哪一点与“公共图书馆”有特别大的联系呢?规模、设施、藏书量?还是免费、开放、平等的程度?这真是一个令人感慨万分、无地自容的话题,在各地“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还余音绕梁的时候。

  2005年召开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会长李国新指出:全国有700多个县市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今天,考察太原市的图书馆现状,就要在“中西部”这个坐标系中进行,否则会被追问:可比性在哪里?所以,当国家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器”接受拷问时,中西部的图书馆面临的是另外一种不那么“高蹈”的“现实”:如何生存,以及勉强生存下来后如何多少发挥一些作用;在外界质疑图书馆的“创收”职能和“以文养文”的提法时,在中西部,这样的观念却还是突破困境的“有效途径”。

  像所有的问题一样,图书馆病症被归咎为财政投入不足、领导不够重视,往深层则是经济基础决定论:经济水平有限,所以位于上层的文化事业也“相应地”发展不足。

  但是,当所有的问题都有同一个原因、所有的现实发展都因此而原地循环的时候,这个怪圈的击破就不仅仅需要分析与权衡,更重要的恐怕是远见和责任。

  本报记者原蔚

  (编辑:勾天)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