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门当推销员:得人钱财误人子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09:35 河北日报

  日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中小学生和家长接到通知,要求收看电视上播放的“一场关于哈佛育才理念的教育讲座实况”。所谓讲座,就是推销标有“哈佛理念”字样的名为《全脑开发快速记忆学习法》的音像教材,一套200元。买完后,家长们才发现这是一套劣质教材,低级错误百出。谈到为什么高价购买这套教材,家长们称通知是以区教育局名义发出的,校方要求写观后感,孩子不买无法写。(据4月26日《东南快报》)

  “严禁学校推销教辅材料,更不能推销各种商品”、“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尽管这些政策措辞严厉,尽管各地相关的“禁止”、“不许”举不胜举,可现实中它们依然大行其道。当然,随着舆论的压力及家长学生的质疑,时下大多数学校已有所收敛,不像以前那样直接和强制,但转而采用“迂回战术”,这里号召大家看电视,那里动员你去听讲座,然后借机推销;今天推荐使用某某物品,明天要求到某书某页去找该做的作业……集美区这次劣质教材事件,再次暴露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这一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只有一个:利益驱使。专家指出,利益链有着强烈的利益动机,总是非常敏锐和灵活地寻找一切利益的生成空间。以教辅书为例,在有的地方已形成了由出版商、经销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等结成的利益链条。不仅如此,报纸杂志、文具用品、服装鞋帽、体育用品,商业保险,甚至营养品、游乐活动等等,只要能和学生沾上边的,都会有人上下串通,里外勾结,大捞特捞。个别地方教育部门与一些商家共同攫取不法利益,已经成为人们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在那里,各类商人堂而皇之地进出于各个校门,有的还成了学校领导、老师的“座上宾”。

  《瞭望》曾载文指出,每年全国仅中小学教辅材料定价总额约600亿元,回扣率达30%。这就意味着,每年就有180亿元流入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及其负责人手中,而这些钱全部来自学生家长。由于同处一条利益链,不担心销售,商人就敢肆无忌惮地粗制滥造、弄虚作假;教育部门明知其漏洞百出,错误连篇,照样大开绿灯,真是得人钱财又误人子弟!

  教育部门为牟利而推销,玷污了教育的纯洁和神圣,败坏了师德师风,损害了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的崇高形象。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现在变得见利忘义了,原本是教书育人净土的学校,现在却沦为了商场,长此以往,将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当一批又一批受过这样教育的学生走上社会时,又怎能保证我们的未来不会陷入一场悲剧?

  □周丹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