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 大活力--扶贫开发"细胞工程"样本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10:24 河北日报

  核心提示

  今年4月,我省第二批52个贫困县扶贫开发"细胞工程"入户示范项目启动,为燕赵田野增添了浓浓的春意。

  "细胞工程"是我省2006年3月正式启动的开发式扶贫的创新之举。这个项目在全省52个贫困县每年各选择1000个贫困户,向每个贫困户至少投入2000元扶持资金,直接进村入户,通过周转使用,力争让每一个贫困户都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生产增收项目,进而激活每个贫困家庭的"细胞"。去年一年共投入1.5亿元扶贫资金,扶持贫困户53188户。

  一年多来,这个以农村最基本单元--农户为着力点的扶贫模式成效究竟如何?笔者走进"细胞工程"最早实施地之一--衡水市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阜城县三里铺村。

  扶贫开发"细胞工程"样本解读

  2007年4月20日一大早,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阜城县的三里铺村44岁的农民祁俊朋就和妻子钻进精心侍弄了一年多的蔬菜大棚,忙着采摘挂满枝头的樱桃西红柿。就在前一天,祁俊朋100公斤小西红柿卖了340元。20日,又一拨收菜的客商开着卡车进了村。

  "俺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就全靠这两个棚了!"衣着有些破旧、但口袋里却装着手机的祁俊朋憨厚地一笑。

  去年,祁俊朋接受"细胞工程"项目扶持建了一个蔬菜大棚,种植樱桃西红柿,一年下来除去本金挣了7000多元。

  如今,这个村里像他一样种樱桃西红柿受益的贫困户有170户,因此三里铺成了远近闻名的樱桃西红柿专业村。

  虽然作为受我省扶贫开发"细胞工程"扶持的5万多个贫困户之一,祁俊朋一家和像他一样受益的贫困户仍对"细胞工程"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但他们的生活却实实在在因这一惠民工程发生了质的飞跃。

  激活"细胞"

  让贫困户自选项目自主经营

  三里铺过去是阜城县远近闻名的穷村,也是我省第二批扶贫开发重点村。人均耕地1.7亩,虽然土壤条件不错,但因为种植结构单一,玉米、小麦是村民们唯一会种的作物,一家一年满打满算收入也就七八百元。1000多口人的村子三马车、拖拉机不到10辆,固定电话只有两部。

  "手里没活钱,一旦孩子上学、有人生病,就犯难了。"当了13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史建顺曾为村民脱贫致富大伤脑筋,"我们也不想死等活靠,但底子太薄了,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想致富比让哑巴说话还难哩!"

  2006年春,三里铺村里的贫困户都听到了这样的消息:县里要选择1000个贫困户,向每个贫困户至少投入2000元扶持资金,让他们根据自家的劳动、技术、资金状况从养羊、养牛、养猪或种植大棚菜、食用菌等项目中选项适合的增收项目。

  "刚听说这事儿,大家伙儿都觉得这事好呀,可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万一干赔了咋办?"史建顺说当时村民的心情很是复杂。

  "本来大家都等着县里、镇里拿个主意,可一开会,村里说这次项目入户上边不硬性指定,让俺们自己选。当时俺们也晕头,干啥好呀?"史建顺说,没办法,村里就组织大家伙儿四处参观,近的找附近村干得不错的,远的到山东寿光。几趟下来收获挺大。

  "看人家,凭种设施蔬菜一年挣的顶俺十几年挣的。"祁俊朋说,他们学习一圈回来,村里就开群众会,列出菜单:养羊、养牛、养猪或种植大棚菜、食用菌,让大家选。

  "三里铺从来没有过那样的场面---全村1000多口人去了700人,各家一个表,看单选菜。最后大多数人选的是种植樱桃西红柿。"因为是村里屈指可数的高中毕业生,祁俊朋还成了许多人的咨询对象。"我觉得这个项目不错,生产技术简易,市场比较稳定。比种黄瓜技术含量低,比养殖风险小。"当年,村里共有80多户报名建大棚。

  站在三里铺村头远远望去,130多个高规格的蔬菜大棚白茫茫一片,不时看到县内外客商前来采购的车辆出出进进。

  一个贫困户就是一个细胞,共同构成贫困人群这个肌体。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从一个个小细胞入手,通过给他们注入养分,使其产生活力,进而带动整个肌体。

  阜城县扶贫开发办主任李双星认为,在以往的扶贫开发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这个庞大的贫困肌体,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细胞单元。一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本设施,但贫困户并没有获得持续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撒芝麻盐式的项目投入,也使扶贫资金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样的扶贫,才是皮球真正沉到俺们贫困户最底层了。以前,俺看扶贫就是送钱、送物,打井、修路,就像漂在水上的皮球,你们从上面看好像是下了水,但俺们贫困户看着它还是漂在上面。"祁俊朋对"细胞工程"的比喻道出了贫困户对扶贫开发最真切的要求。

  补给"细胞"

  让资金在透明的血管中流动

  祁俊朋建第一个大棚时,家里仅有不到1000元的家底。让他欣慰的是,按一亩补贴2000元的标准,他可以得到3400多元的扶持资金。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保证像血液一样的资金输到每一个急需养料的“细胞”———贫困户手里?这是农村扶贫工作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俺们当时天天盼着钱能补到手里,又怕中间被截留了。”祁俊朋告诉笔者,那时大家凑在一起的话题就是扶贫款。

  “扶贫款什么时候到你手里的?”

  “其实说是扶贫款,但几个程序下来谁的手也碰不到实实在在的钞票。”

  “不是拿现钱,是报账。跟过去扶贫款一层层拨下来发到村里,村里再分给各人完全不一样。虽然要费不少周折,不过大家都挺满意。”看到笔者眼中的疑惑,祁俊朋解释着。

  祁俊朋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们先自己垫一部分钱建棚。棚建好了,县扶贫办来人拿着尺子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核实。建了多大,按标准算应该是补多少钱,全部算出来。然后把人员名单和钱数在村里公开栏里公示,7天过后,村民没意见了才算数。”

  “棚做不了假,人也做不了假,必须是在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谁接受多少补助,大家伙儿一清二楚。谁也别想浑水摸鱼!”祁俊朋对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十分满意。

  他还告诉记者,不只这些,接下来的报账环节更是让他们吃了定心丸。

  “根本不用担心扶贫款被截留挪用。我们把建棚时给材料商的订货单送到县扶贫办,由县财政局从账上直接打给对方!两头不见钱。报账单不能糊弄,县扶贫办要盖章,县财政局要盖章,主管副县长还要签字。层层审,严着呢!”

  笔者在县扶贫办的档案里看到祁俊朋所说的公示纸和这些层层把关的报账单,每一户棚多大、补多少钱都清清楚楚,报账单更是各项支出详细列出。

  扶贫资金,就像贫困肌体生存的血液,在国家和省里的财力还不雄厚的现实背景下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这样做是细胞工程对扶贫资金流程的统一要求。

  “人们对扶贫资金的追问也是时时刻刻伴随着每一项扶贫开发工程的进展。‘血液’流向何方?是否输送到每一个急需养料的细胞贫困户?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使用效益?人们不希望看到像血液一样珍贵的资金被截留、被浪费。扶贫款的分配走的是一条透明的管道。”县扶贫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繁殖“细胞”

  让单个项目尽快形成群体效益

  4月20日,石家庄客商张久刚带着自己的卡车在三里铺呆了整整一天。“看样子,今天只能收五六千斤了!三里铺的大棚再多些就好了。”虽然他已经开出了3.4元/公斤的“高价”,但仍没有收到他想要的数量。

  其实,张久刚的遗憾也是阜城县正在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让已经受益于细胞工程的贫困户形成自我扩张能力、让祁俊朋们带动更多旁观的贫困户加入致富的行列,把三里铺一带的大棚做大,发展成一个产业。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三里铺经历了一个细胞复制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一细胞群的活力越来越强。

  “今年,一些持观望态度的贫困户也悄悄干起来了,村里又新增了80多个大棚,俺的两个兄弟也是看俺干得不差,也弄起了大棚。”祁俊朋说,自己在去年下半年又建了一个棚,从今年元旦开始卖,到现在已经挣了一万八千元。

  一个大棚就是一个广告,一个大棚就是一所学校。

  三里铺所在的阜城镇镇长息耀东说,镇里已经先后20多次组织周边村的农民到三里铺取经,制定了“布点、连线、隆带、成片”的发展思路布局大棚群。一些经营效益好的种植户作为示范户,正在“一带一、一带多”。三里铺作为示范村,和周围的对寨、王村、尹村结成对子。现在这些村已发展棚菜1500亩、冬暖式大棚600多个。

  一个小小的细胞之所以能成长为一个强大的肌体,因为它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同样,一个成功脱贫致富的贫困户就是一个无声的榜样。它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对它的周围有强大的带动辐射作用。示范户对一个产业的带动力量是强制的行政命令所无法企及的。

  三里铺村支书史建顺被聘为镇长助理,带着周围村的贫困户种大棚。他说:“不用干部盯着,老百姓回去就干起来了!他们就认这实实在在的东西。”

  培养“细胞”

  让贫困户享受政府最好的服务

  祁俊朋家的大棚在村西,走过去白茫茫一片。“两年前,我们还不知道大棚咋搭哩!”他掀起大棚的门帘,眼前别有一番洞天:100米长10米宽的大棚,中间是水泥桩,一米多高的绿枝上,挂满了一颗颗鲜红欲滴的樱桃西红柿。他大方地摘下多半桶小西红柿,让笔者尝尝鲜。

  “放心吧,绿色无公害!”祁俊朋告诉笔者,他们村的大棚科技含量可不低,完全用绿色无公害的标准,用的都是杀菌药,对付最常见的白飞虱,用的还是“生物技术”,“请来了它的天敌丽蚜小蜂。这技术是俺们的技术顾问———省农科院副院长王海波博士教给的。”他摘下棚里挂的一个小本,“看,这就是王博士的电话。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打电话咨询。”

  王海波是省工商局到三里铺的帮扶干部王路请来的。看到村民们种植大棚愁技术,他利用回石时间约见了老乡王海波,于是牵起了一段“姻缘”。

  “我们帮扶干部就得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服好务。”王路说,各个村的帮扶干部都是这么做的。

  其实,村里的大棚碰到了什么技术难题,村民们并不需要事事打扰博士,三里铺村就有一位县扶贫办请来的常驻技术员。

  “建棚之初,扶贫部门怕俺们遇到技术难题,就为村里请来了山东寿光的农技员孟召业。”祁俊朋对县扶贫办的工作很满意。

  老孟话不多,但一讲起种植技术就停不下来。每月村里给他发1800元的工资。一周肯定把各户的棚都走一遍。谁有技术难题随时指导。村民们都说:“老孟是村里最受欢迎的人。”

  老孟在山东老家种过多年大棚,他很羡慕三里铺的村民:“一建棚就有人给操心请了专家,我们刚开始那会儿完全靠自己。三里铺的人们很虚心,技术提高很快。说不准什么时候,他们也和我一样向外输出技术哩!”老孟一边说一边解释这可不是开玩笑。

  祁俊朋告诉我们,现在村里有几户已经搞起了大棚西瓜,他想试着在大棚边的地上搞瓜棉套作。

  “你们扶贫办还管请技术员?”

  “我们一直在做别人看来不应该是扶贫部门办的事儿。”阜城县扶贫办主任李双星说。

  细胞的生长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政府提供的优良服务就是细胞长得快、长得好的环境。这也正是当前扶贫开发最需发力的地方。

  2002年阜城县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李双星从乡党委书记的岗位上调到县扶贫办当主任。上任之初,他认为这个扶贫办主任很好当:就是把上边的钱往下分分就行了,可事实并非如此。

  李双星说,最近他们与石家庄桥西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一个协议:到三里铺投资2000万元建一个蔬菜种植、贮藏、加工、批发、销售基地。“今年省里细胞工程工作的重点就是依托龙头企业兴业脱贫。”

  这对三里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他们期盼着三里铺的产业发展壮大,在壮大中,每个贫困户显现出挣脱困境的活力。

  □本报记者 张书泽 本报通讯员 朱丽琴 [发自衡水]

  访谈

  省扶贫办主任扈双龙: 为每个贫困户都栽上摇钱树

  新闻纵深:在三里铺村采访时我们听说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去过这个村6次,为什么对那里那么关注?

  扈双龙:与其说关注三里铺,不如说是关注扶贫是否真正到户,是否真正瞄准贫困群体。

  2006年3月以来,全省共投入了1.5亿元扶贫资金用于这项工程,直接扶持53188个贫困家庭建成较为稳定的增收脱贫项目,涉及贫困村871个,贫困人口21.3万人。

  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让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自我发展的项目,让每个贫困家庭栽上一棵摇钱树。

  新闻纵深:“细胞工程”的核心是资金、项目入户,有什么刚性措施来确保其真正落到实处?

  扈双龙:资金入户是关注度最高的,这方面我们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规范。扶贫部门要确保资金投向,对到户项目登记造册,进行公示;财政部门对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实行项目验收报账制;审计部门监督检查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

  为了保证资金、项目真正入户,每个示范户都要对项目内容、扶贫资金、帮扶人员等挂牌明示、连续编号,以便群众监督和督促检查。

  新闻纵深:农户在“细胞工程”实施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扈双龙:我们强调政府引导,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农户还是这个项目的主体,他们自选项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贫困户得到扶贫资金后什么时候干,搞什么项目,总投入多少,由他们自己决定。

  到户项目是实行分户经营管理还是若干户联户经营管理,也完全由贫困户自主经营。贫困户作为到户项目的投入主体,对经营结果承担全部责任,盈利自得、亏损自担,“自己的孩子自己抱”。

  新闻纵深:但作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在面对大市场时会有很多风险,“细胞工程”实施过程中有何考虑?

  扈双龙: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积极搞好服务,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注意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合作组织。

  全省迄今相继安排了2400万元财政资金,对55家龙头及农业成长型企业给予了贴息扶持,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171万元,对47家扶贫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今年,我们将继续把依靠龙头兴业脱贫作为“细胞工程”建设的一个重点,努力做大产业,做强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采访/本报通讯员 朱丽琴本报记者 张书泽

  记者观察

  扶贫开发:从泛化走向精细化

  “细胞工程”,顾名思义,就是扶贫开发要深入到组成贫困群体的最基本单元———每一个贫困家庭。

  可以说,相对于我们一直提的“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更为深入细致的扶贫开发模式,是一种让贫困户摸得到、做得到的沉到底层的扶贫机制。

  如果说,“救济式扶贫”、简单的“开发式扶贫”是一种泛化扶贫,那么扶贫到户的“细胞工程”则是一种精细化扶贫。

  简单追溯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不难看出,自从1978年以来至今近30年间,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扶贫已经走过了解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避雨”的阶段,扶贫开发的目标,是解决贫困人口“有饭吃但不丰盛、有衣穿但不漂亮、有房住但不舒适”的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用“授人以鱼”的单纯救济模式,把钱拨给贫困地区,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光靠输血,贫困人口没有造血能力,最终还是难以走出“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怪圈。

  当前,“开发式扶贫”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但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开发式扶贫不能泛化,一定要探索扶贫到户、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机制。否则,一旦疏忽,弥足珍贵的扶贫资金就会被名目繁多的各类“项目”瓜分,扶贫将不能达到扶真贫的目的。

  一位多年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干部曾告诉记者,在个别贫困县,地方领导对“开发”二字倾注了太多热情,而唯独忘记了对其有限定作用的“扶贫”二字。扶贫重点县只是他们争资金、争项目的“摇钱树”,国家的扶贫款一股脑装进“开发”的盘子,经济项目越来越多,却越来越远离“扶贫”的目标。

  相对于以往存在的待改进的地方,“细胞工程”坚持了扶贫到户,为“开发式扶贫”找到了一个约束机制。

  只有直接与贫困户利益挂钩,才是实实在在握在贫困人口手中、能使其直接受益的项目。

  扶贫走向精细化,不仅要项目深入到户,其扶贫的具体方式方法也要精细,更要给农民寻求财富的信心和机会以及获得财富的能力。

  同时,在这种精细化扶贫的过程里,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细化———找出贫困的根本原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设计相应的项目,为项目实施提供各种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甚至依托当地资源谋划产业的问题,以及保证各个环节落实的制度性安排。

  □本报记者 张书泽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