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战争嵌入媒体的中国将军——访国防大学张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10:49 《人物》杂志

  □文/文若鹏

  激情与睿智 点评世纪战争

  “这架起飞的飞机是什么型号?”“几台发动机?”“发射的是什么导弹?”“杀伤性能怎么样?”现场直播中主持 人穷追不舍连珠炮似的紧逼。这是从1998年的“沙漠惊雷”、“沙漠之狐”,到次年的科索沃战争和后来的伊拉克战争, 人们常常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的场景。没有真功夫,知识储备很快就会被掏空,立马露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见 军人嘉宾张召忠从容不迫,从飞机、导弹的型号、战斗性能,到与其他型号飞机、导弹相比较的特点,历史上的特殊表现等侃 侃而谈。起初,各媒体称书生模样的张召忠为武器专家,可后来发觉他何止精通武器,从局部热点到全球战略,从常规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到新概念武器,从海、陆、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到美国、北约、俄罗斯的新战略战法及战场指挥系统……似乎脑 子里预装了“战争记忆平台”。他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眼光、儒雅的风度,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仅在军事领域,在国际政治、外交方面,张召忠也是专家级人物。在日本不断挑衅这个敏感的国际问题上,主持人 针对“小泉扬言要击沉中方‘入侵’潜艇”问题尖锐地问到:“假如外国舰船误入别国领海,难道不可以击沉吗?”张召忠坦 率地回答:“我不知道有无这种事,也不清楚在哪个地域,是不是在有争议地区?”接着深刻而机智地反问:“国际上发生过 无数起击沉、击落别国进入国境的船只、飞机的事件,但这都是敌对国家的行为。你见友好国家之间这样做过吗?如果是友好 国家,比如巴基斯坦的飞机进入我国领空,我们会击落它吗?”主持人不得不赞叹“有启发!”张召忠无疑是嘉宾中反应最快 、发言频度最高,也是最有激情和风度的一个,难怪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家”。行家有个信息量测评标准,即 在单位时间内,发言者给受众的信息越多越受欢迎。张召忠正是能在有限时间内,明确而高效地将有用信息传达给受众的人。

  从1982年马岛海战开始,张召忠对每一场危机、冲突和战争都进行过专门的评论,形成了独特的评述特色。自从 “沙漠惊雷”和科索沃战争我国首次对战争进行直播到今天,张召忠已经在中央电视台的《军事天地》、《东方时空》、《中 国报道》、《新闻调查》、《今日关注》、《海峡两岸》、《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和《防务新观察》等十余个栏目中 担任主讲、嘉宾或主持人。有的媒体曾总结出张召忠与其他主持人的两点不同:一是节目特殊。《防务新观察》是一个军事专 家交谈互动的军事沙龙,刻意增强嘉宾的主动性,嘉宾主持既是现场讨论的组织者,又是谈话内容的参与者。二是身份特殊。 以将军、教授身份做主持人,国内尚未见到。

  渐渐地人们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当世界上某地区形势紧张或战火纷飞时,他们通常会听听张召忠是怎么说的。他对 战争的全面论述,对局势的系统把握,对战局发展的精确分析,对现代武器的了如指掌无不令人深深折服。

  自信与豁达 不以一时论英雄

  伊拉克战争后期,伊军的表现出乎人们的意料,美军没费什么周折,就进驻了巴格达。对此,张召忠也感到疑惑。他 不是不知道,战争的形态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的。难道真的像有些人热炒的那样是“信息战”改变了战争形态吗?他不是 轻易放弃疑惑的人,在深入研究美军近年来的变化后,仍然认为,现阶段科技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改变战争形态的程度,政治 、民心还没有完全丧失作用。因此,在布什骄横地宣布“战争结束了,美军胜利了”的时候,他却大胆地预测“战争远没有结 束,美军也没有取得最终胜利”。在有些专家说美军最多死亡百人时,张召忠认为,从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伊拉克民族精神的特 点看,他们不会轻易俯首,战争将会持续数年,伊战与科索沃战争不同,很可能类似越战,美军的死亡人数也不会低于两三千 人。此论一出,在当时颇受质疑,甚至遭到很多网友的抨击和诋毁。他确信自己经过科学推论得出的结论,不人云亦云,也不 解释反击。他期待着事实的验证。果然,伊战“战后”战而不止,局势动荡,美军伤亡不断。三年之后,事实让人们终于承认 ,伊拉克战争还远没有结束。当笔者问他对此有什么感慨时,这个从不失自信的人也承认,令他最沮丧的莫过于经过自己多年 研究、符合科学规律的一些东西,一时并不被人理解和接受,反而成为人们一时攻讦的对象。不过张召忠依然难改乐观的本性 ,爽朗地笑着说,“我是O型血,主要特点是性格开放、豪爽。这样的性格帮助我渡过很多难关,否则将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 。比起意大利军事家杜黑我幸运多了,‘制空权’理论直到几十年后才被人们逐渐接受,我的结论三五年就被证实了,岂不万 幸!”他还提到,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很多不认识的人来看他,从新疆、从东北、从全国各个地方过来。“人家说不为别的, 就来看看你,只要知道你好就放心了。这是最令人温暖和欣慰的,这就足够了。”

  1998年2月“沙漠之狐”行动山雨欲来,张召忠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军事报道》节目作了三次评述后,引起中 央电视台领导的重视,中国第一次向伊拉克派出了水均益等人组成的战地报道组,他参与了后方直播室的报道。这场战争虽然 最终没有爆发,但这次收效不错的报道,被认为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精彩的有关战争的电视直播。

  1999年3月24日晚7点,张召忠等候在中央电视台,该台事先租用了两小时国际卫星频道准备实况报道北约袭 击南联盟,但当晚没有打起来。次日凌晨,美国和北约开始对南联盟展开大规模空袭,当时值班的播音员海霞与军事专家张召 忠顺利进行了6:00-7:20的特别直播报道。其后,张召忠在《南方周末》撰文,称北约下一个打击目标为中国,这在 某种意义上也被不幸言中了。5月8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事件发生后,张召忠迅速应对,于5月 9日、10日连续在《北京青年报》发表文章,其中《戳穿误炸谎言》一文可以说是国内第一篇揭露“误炸”真相的文章。而 他本人一开始就认定,轰炸我使馆有五枚导弹,而不是媒体报道的三枚,这也在事后被确认了。1998年底《中国民航报》 曾邀请声名鹊起的张召忠对未来一年的军事形势进行预测,当时他就具体地提出1999年全球在军事方面可能会发生三件大 事:一是伊拉克将继续发生危机或战争;二是科索沃将爆发战争;三是印度要进行核试验或导弹试验。当年,这三项预测都应 验了。

  敏感与执著 伴随媒体前行

  很多读者,包括笔者,大概都是先从纸质媒介认识张召忠的。1983年,张召忠第一部专著《海洋世纪的冲击》出 版。1988年,张召忠连续推出三部专著,都上了当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下一个目标是谁》、《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和《 话说国防》更是一时洛阳纸贵。2001年出版的《网络战争》,刚一上市,就成为中国最火的畅销书之一,3天就卖出了3 万册,出版社又再版了2万册。到目前,张召忠已有1000多万字的论文和十几部专著面世,内容涉及科技装备、现代战争 、军事法规、国际战略、国防与军队建设等诸多领域。

  1990年代初,中央广播电台的广播中开始有张召忠的声音。1992年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栏目中,他主讲 的《三十六计古今谈》、《舰船知识》等节目,已经成为颇受欢迎的节目,曾一度使这个以前并不为人关注的栏目,排名一跃 而为央视收视率的前十名。1998年“沙漠惊雷”行动开始,中央电视台屏幕上张召忠的形象更成为人们每天必看的焦点。 张召忠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参与的《军事天地》、《新闻调查》、《今日关注》、《伊拉克战争直播》、《海峡两岸》、《历程 》、《防务新观察》等栏目,都创下过栏目收视率历史最高记录。

  而当网络这种新的媒体刚敲开国门,张召忠就成为首批闯入的客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召忠成为中国第一批网 民。1999年12月,“沙漠之狐”行动时,张召忠又成为新浪网战争直播评论嘉宾。他还记得,那时由于网络带宽窄,服 务器太小,做一个两小时的访谈节目,网络竟然四次“塞车”中断,可见热闹之一斑。

  张召忠是国防大学军事后勤和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的博士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 。身兼多职的张召忠为什么还“有暇他顾”呢?这样执著于媒体的动力来自哪里呢?张召忠认为,媒体是战争与政治、外交“ 联姻”的“媒人”。媒体为战争的“形象”服务,无论古今中外的战争,都利用媒体来打扮自己。正义战争利用媒体来昭示自 己的师出有名,争取民心;非正义战争也利用媒体来散布战争借口,蛊惑人心。人类文明越是发展,民主意识越强,法治越完 善,媒体对于战争宣传的作用就越大。毛泽东在战争年代赋予军队的任务,除了战斗、工作之外,还有宣传。1953年艾森 豪威尔就说过,在宣传上花一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五美元。美国国防大学将官班专设“军人与媒体”课程。因此,现代军人必 须学会利用媒体为战争、政治、外交服务。同时,战争对于媒体也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拉动功能,可以提高传媒的收视率。有 统计显示,直播收视率最高的是两类节目,一是体育,二是战争。

  前瞻与深刻 厚积以待薄发

  张召忠很早就认识到,军事专家,绝对不可能年轻化,因为军事是一个实践性和外延性太强的领域。一个真正的军事 专家,不仅要是一个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方面的专家,还必须是一个通晓危机、冲突和战争的专家,特别是要有前瞻性战略思 维,要懂政治、外交、经济,要善于把许多各不相关的知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起来,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看法,所以这需 要很长的时间,起码要25-30年。他的成功恰恰说明了,这个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张召忠在1970年当兵之前,就用了两年时间专门学习机械和电子工程专业。1980年以后,一直搞科研和教学 。学过机械,能拆装柴油机;学过电子工程,能装配收音机、电动机和发电机;学过阿拉伯语,曾去中东国家做翻译;学过英 语,毕业后就翻译出版了一本英文小说,此后多次出国兼做口语翻译,并长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从事研究和教学;从事和研究 过多种武器装备:搞过导弹,登上过十几个国家的战舰,随潜艇多次出海下潜,搞过多年的陆战装备研究,还参观过数十家中 外军工企业,并先后到十几个国家学习、工作和出访。丰富的经历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能够与世界同步。

  出生在农村的张召忠说自己小时候有两个理想,一个是当农业技术员,他喜欢泥土的味道,可以种菜、种果树或者是 搞农业机械。结果这个理想没有实现。还有个理想是当诗人当作家。小时候喜欢小说,几天看一本。看《三国演义》、《红楼 梦》、《野火春风斗古城》,非常痴迷。现在想来当时的农村非常浪漫,早晨上学四五点钟就上路了,快到学校的时候,看到 初升的太阳,看到农户的炊烟,整个人就会很激动。那时喜欢写诗,小学四年级就发表过作品,小学、中学期间侧重写小说, 在北大学阿拉伯语期间写过大量诗歌、散文。张召忠作报告,从来都不用稿子,有人以为他是刻意卖弄,其实不然,他说自己 一读稿子就好像变成了机器人,非常不自在。由于他是个多产作家,许多人怀疑他背后有“写手”帮忙,其实他写文章写书, 从来都是自己干,就连讲课的多媒体软件、所有的打字、绘图等都是自己用计算机完成的,从不让人代劳,包括家人和自己的 学生。有人认为他写那么多东西一定很累,他说感觉不累,因为喜欢干这些,有爱好,感到用计算机写东西有点像弹钢琴,创 作成为一种享受。在北大学习期间,张召忠不仅专业优异,还是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爱好文学使他在遍读名著之余,还 诗兴大发,创作了不少律诗和自由诗。张召忠始终认为:两年理工科的学习经历,造就了他一生理性、严谨、踏实的行事风格 。但他更推崇文理结合的优势,他认为:理科重线性思维,理性、踏实、本分是其风格特征;文科是发散思维,感性、张扬、 突破是其风格特征。两者结合更容易使现代人成功。

  机遇的确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防务新观察》作为谈话类的军事节目,因为涉及国家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国际上的 敏感问题,其中的分寸把握必须格外慎重。张召忠本来是嘉宾角色,一次制片人请他以嘉宾主持角色做了一期节目,大家认为 不错,就这么“偶然”成了主持人。偶然当中有必然。实际上,张召忠出于对媒体的热爱,早在1984年就抽出业余时间, 到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涉猎编导、创作、表演、摄影等多个专业。这种超前的积累为他后来一 接触媒体就能很快融入,并适宜多种角色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从军36年,张召忠几乎一直在海军搞武器装备研究和在国防大学搞教学。这都是艰难而寂寞的行当。他沉下心来, 从原理构造、基础理论到系统应用,坚持所有环节都吃透搞清,再逐步扩展到相关门类。他研究航母、潜艇,再搞导弹,先后 上过十多个国家的数十艘军舰。在海军的最后4年,又转行搞“海军陆战队”,研究陆军的坦克、装甲车、火炮和各种步兵武 器。在国防大学他作为军事装备学的学科带头人,几乎成为武器装备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对他本人来说,任何一门学问都 充满着诱惑;对旁人而言,张召忠不管搞什么,只要钻进去了,“出来时就成专家了”。一位老领导评价张召忠,“学嘛成嘛 ,干嘛像嘛”,的确非常形象。1993年9月和1994年6月,作为当时全军遴选出的兼有法律基础和外语交流能力的人 选,张召忠代表我军参加了在日内瓦和意大利召开的《适用于海上武装冲突的国际法》专家会议。会后,张召忠感到了国际法 律对战争和军队的重要意义和自身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又一次铺下身子,钻进了法律这个高深的领域,出版了《海战法概论》 。

  他在多个领域获得成功,人们或许认为他是靠聪明,但没有几个人了解他比常人加倍的付出。张召忠在学习阿拉伯语 时,不仅是多学苦练,还为了发好“颤音”毅然在舌根动过手术。

  张召忠是一个特立独行,敢于,并善于开风气之先的人,他人生的几次重大转折都体现了这种风格。70年代,独生 子是不能够当兵的,但他还是当了兵。1980年张召忠在伊拉克当翻译的时候,身处两伊交战的战场,已经有十年兵龄的他 却对装备、作战和军事似乎一窍不通,眼睁睁看着飞机在头顶上飞,不知道是什么机型,看着坦克、装甲车在公路上行进,不 知道是什么型号,交战双方的战场态势会怎样,一点都不明白。正是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作为军人的张召忠内心受到了无知 的自责。知耻而后勇,他回国以后,如果选择转业,会挣很多钱,因为当时的外语人才十分稀缺。但他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 毅然把阿拉伯语丢弃了。这种语言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他学得很好,又出国锻炼两年,应该说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 是顺理成章的事。可他选择了急流勇退,放弃阿语的同时,开始学习英语和日语,可谓背水攻坚。结果英语果然帮了他的大忙 ,多次出国期间担任口语翻译,日常工作当中,他更有条件比别人先得到更多更新的第一手信息。80年代初期,能够掌握和 运用三门外语的人才很少,但此时他又要转型,把外语作为工具,全身心投入到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的研究之中。1998年 ,在对武器装备进行多年深入研究之后,他又调入国防大学,在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完成了又一次重要转型,从事教学研究工 作。张召忠早已经是无纸办公的先行者。他自己90年代就开始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他的课件非常有个性、有特色。不了解 他的人,有时会觉得他有些“另类”。主持人都用的提示器,他用起来不自然,他不用;主持词中的几句套话,他感到说起来 别扭,他改弦易辙,直奔主题……

  有学生问他,怎么才能养成像他那样的学者风度时,他告诉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书房中,略显零乱的书 橱装着满满的中外文书籍,手不释卷已经成为习惯。他在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期间,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不仅把本校的 相关馆藏图书阅了一遍,还到三军联合参谋学院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图书,并扫描、复印了大量资料。正是读书和经历,成就了 他在荧屏上令人叹为观止的渊博儒雅而又挥洒自如的张召忠风度。

  热爱与责任 视荧屏如战场

  热爱无疑是最好的动力。张召忠对媒体情有独钟,从理性上说是对媒体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情感上说是对媒体兴趣 浓厚。媒体是一个需要才气和毅力兼备的领域,它的苦处是没接触媒体的人不甚了解的。尤其是对于一个非专业媒体人员来说 ,更需要加倍的付出。

  从2003年3月20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直播伊拉克战争。此时的张召忠担任国防大学军事科技装备教研 室主任,每天有三个队次的专业课要上,白天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和准备。每天下班接近6点,顾不上吃饭,就往电视台赶。他 只能坐在赶往电视台的车上,查看当天报纸上有关伊战的新闻。赶到电视台就快到直播的时间了,而晚上有时要到一两点钟才 结束。就是这样,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最后的一段日子,细心的观众都能看见他的脸和眼睛始终是肿着的。问他感不感到 太苦了,他苦涩地笑笑说,这么多年一直这样,也不觉得特别苦。

  张召忠出生于河北的贫困县盐山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上学时村里连电灯都没有,直到中学毕业没买过一件成衣,甚至 没吃过一个苹果。和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一样,没钱去食堂买饭,每周要带一星期的干粮去读书,连发了霉的干粮都舍不得扔 掉,哪怕吃坏肚子。正是这种少年时代的磨难,成为张召忠后来的无形“财富”,使他坚韧顽强,从不言败。吃得下别人难吃 的苦,受得了别人难受的罪。

  《北京晚报》2006年12月11日发表了一篇《生病不下“火线”》的报道:以往,在电视上见到的军事专家张 召忠教授总是神采奕奕、侃侃而谈,而今天报纸的照片上吸氧的他,并不是在演电视剧,而是他刚从屏幕上侃侃而谈之后就被 送进了医院。原来当天下午四点半的重播《日本海底幽灵魅影重重》是张教授心脏病突发三小时后,硬坚持带病跑回演播室录 制的;晚上八点的首播《军事热中的冷思考——防务新观察进北大》则是大病初愈出院当天录制的。

  按计划11月25日要录两期节目,张教授抱病录完上午的节目即被送往医院,当时脉搏已是每分钟130到140 次。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待输了两瓶点滴后,张教授略感好些。考虑到下午已经约了现场观众,并且剧组人员已全部到位, 就跟医生请假要求回去录节目。医生不肯但又实在拗不过他,无奈,只好派了医生带上急救药随他进了演播室。当时录着录着 又感觉不好受了,口干舌燥,但他仍坚持着。节目顺利录完,张教授马上被送回医院输液。

  12月10日晚8点首播的《军事热中的冷思考——防务新观察进北大》,是为纪念“一二·九”而做的特别节目。 当日上午刚刚出院的张教授,下午就在北大百年讲堂跟大学生们一起做节目。两个半小时的节目之后,又有半小时的签名,张 教授备感疲乏,感觉嘴像粘住了似的有气无力。但他尽量掩饰着自己的不适,在学生们的眼里他依旧神采奕奕。此前,记者问 他,他坚持早出院,抱病出镜,节目效果会不会受影响?他说:“不会!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心。尤其是作 为一名教师,又是军人,当面对学生的时候,一进入工作状态,就会全神贯注,看不出病恹恹的样子。”

  这就是荧屏后面张召忠拼命三郎精神的真实写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