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万钢:从上海知青到科技部长(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8日10:36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万钢 我这一生都深深感谢东沟村那些朴实可爱的乡亲们。人心换人心的道理我是在那时有了深刻体会。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曾鼓励我说,‘人这一生有两样东西越用越多,一是动脑筋,二是下力气干活。’这句话影响了我一生。”——万钢 少年下乡 锤炼心智 1969年,作为“黑五类”子女,万钢在“文革”中离开家乡上海到东北农村插队落户,谈起那段经历,他说:“塑造了我的性格,奠定了我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 “农民是最朴实的,他们对人也是最真诚的,我这一生都深深感谢东沟村那些朴实可爱的乡亲们。人心换人心的道理我是在那时有了深刻体会。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曾鼓励我说,‘人这一生有两样东西越用越多,一是动脑筋,二是下力气干活。’这句话影响了我一生。” “1974年,我被大家选为生产队长。我曾问党支部书记,‘我爸妈都是反革命,铁案,你知道吗?’他说,‘支部早就知道,重用你是因为你干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别耷拉脑袋,不定哪天,你爸妈又成了功臣呢。’他朴实的语言、善意的鼓励伴随我30多年奋斗自强。” 1975年,作为“工农兵学员”,万钢进入东北林业大学学习,那时知识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万钢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由于万钢的出色表现,1978年毕业时,学校让他留在物理教研室当助教。1979年,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万钢顺利地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力学系研究生,也从同济开始了他新的人生。 负岌海外 亮剑奥迪 研究生毕业的万钢,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了世界银行的奖学金赴德攻读博士,成为上世纪80年代留学生中的一员。 在攻博期间,万钢发明了定量研究固体波传播的方法,并成功地把此方法应用于汽车低噪音设计,为Clausthal工业大学在此领域的研究赢得了国际声誉。2005年,万钢到德国访问时,下萨克森州州长授予他“铁十字勋章”,表彰他在博士论文中开发的低噪音设计,整个州只有两人获得过此项殊荣。 在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后,万钢1991年加盟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在奥迪汽车公司工作的10年中,他参与了5种车型的研发,在轿车整车开发、轿车车身设计和制造、数字化生产工程等方面主持完成了15项技术关键课题。1998年万钢被推选为当年的德国汽车业界十大精英之一。 万钢说,“从开发部调到油漆车间主持车间建设时,很多德国人议论说,怎么上司是个日本人,我立即纠正他们——准确地说,是一位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万钢笑了,“很多人说德国人很骄傲,不易相处,其实还是那句话——人心换人心,当时油漆车间有2000多名员工,我把他们的生日记下来,逢他们生日,我就会拿着两瓶啤酒到车间与他干一杯,有时甚至是一瓶,你干一口,我干一口,你理解、尊重他了,他也会理解尊重你。” 情系桑梓 踏上归途 2000年底,万钢在科技部领导的盛情邀请下,婉言谢绝奥迪公司的挽留,毅然回国工作。放弃在德国奥迪十年的功成名就,万钢的回国决定令许多人惊讶。“在德国你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位、收入和成就,为什么要放弃一切,去同济大学谋一席清贫的教职?”万钢教授的回答很简单:“我就是想回去激动一把。”正是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选择了“回家”。“我不是激流勇退,而是激流勇进”,那个令万钢“激动”的理由便是中国的汽车工业。“我想回家当教授,把我对汽车的理解和实践总结一下,带出一批人来。” 2001年万钢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并作为第一课题负责人承担了该项中技术最为复杂、任务最为繁重的燃料电池轿车项目。随后,他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这个项目涉及到全国200多家企业,聚集研究经费20多亿元,他们克服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一年时间,第一辆原型车试制成功,在此基础上,万钢团队2003年研制出了“超越一号”,这是我国第一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燃料电池汽车,它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相关指标验收,实现了我国燃料电池轿车零的突破。 2004年7月,万钢担任同济大学校长。 (杨丽宁)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