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候选爱心家庭简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8日16:59 深圳晚报

      01

      赵健家庭——夫妻同穿红色“马甲”

      赵健、郭彩霞夫妇,是一对典型的爱心夫妻,长期以来,他俩在华强北、东门一带义务清除“牛皮癣”、香口胶,到大小梅沙海滩捡垃圾,去梅林一村宣传节水知识……每个周末的义工活动的队伍里,总是少不了他们俩的身影,为了宣传环保各大社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赵健和郭彩霞都从2001年以来,6年一直没有间断过业余时间做义工。高交会上总有他们红色马甲的身影;每逢过年过节他们去看望残疾人,并送去大米、食油等物资,有同事患病了,他们总是第一个出来捐款……赵健觉得自己做的这些都是很普通的,关键是给人玫瑰、手有余香,夫妻俩从心里感到幸福快乐。

      02

      吕为公家庭——“牵线搭桥”资助孩子420多名

      吕为公从2004年开始资助山里孩子上学,除了自家资助的6个孩子,经吕为公牵线搭桥而能接受资助的孩子达420多名,妻子和儿子也义无反顾地充当了他的助手。吕为公提出“省下一顿饭钱、改变孩子一生”的口号,前往贵州将贫困孩子们的名单带回深圳,让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进行认领、资助,他自己也一口气认捐了6个孩子。一些陌生人知道了吕为公的事迹之后,纷纷打来电话资助孩子,深圳一位美容院的老板一次就认领了13个孩子。妻子和儿子都很支持他,儿子常被他抓“壮丁”,如帮他打印录有孩子们个人信息及资助人的表格、名单等。

      03

      李伟华家庭——我们甘当永远的“活血库”

      李伟华是深圳市血液中心的司机,其妻子钟福玲是血源科的护士,夫妻二人10年间献血近40次。尤其是他们献“成分血”时(即机采血小板),每次耗时约两个多小时,主要用于救治烧伤、大出血、肝移植等特殊患者。他们在捐血服务队默默奉献6年多,如今,李伟华的献血总量已达到19280毫升,在捐血服务队服务的时数达到1418小时,而钟福玲由于生育后血液标准一直不达标,献血量远不及丈夫,但服务时数也有337小时。1999年,由于李伟华的献血业绩斐然,卫生部、红十字总会召开“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大会”时,李伟华与我市其余26人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获得了“无偿献血金质奖杯”。

      04

      王金云夫妻——夫妻倾力帮扶回头浪子

      王金云夫妇致力帮扶失足青年,于2003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失足者帮教网站“中华失足者热线”,专门帮助那些出狱后找不到工作的人。

      2005年9月,王金云和妻子蔡玲子创办了国内首个刑释解教人员帮教中心“阳光下之家”;2006年4月,又开通国内首条出狱人员就业服务公益热线,网站、中心和热线运行的所有费用一直是他们这个家庭的最大开支。目前,夫妇俩接听热线电话和回复电子邮件1万多个,为79名出狱人员找到了工作,劝说和平息了70多人犯罪或重新犯罪的念头,组织向服刑人员和劳教学员赠书5000多册。4年的时间里,王金云和妻子蔡玲子为“阳光下之家”爱心热线和帮扶工作付出了20多万元。他们还制定了2007~2009年帮教工作的发展计划,帮助更多刑释解教人员沐浴在阳光下。

      05

      刘振球家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刘振球、尤珊英老两口退休后才来到深圳,但他们却退休不退岗,把深圳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赢得左邻右舍的好评。刘振球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余热,自愿报名参加义工服务站,主动要求安排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此,小区义务治安巡逻中常看到他的身影,残疾康复中心也经常收到他用稿费寄来的捐款……在他的带领下,他全家大人小孩都十分注重环保,家里的废旧报纸等从不乱丢,整理好送到废品收购站。外出游玩时也捡拾垃圾,保护公园环境。平时生活简单、衣着朴素的刘振球老人有着自己的爱心原则:有能力就得回报社会,钱花在帮助他人上要比花在吃住享受上有意义得多。他的三个儿子也经常走进红十字会的献血车,几年的时间里无偿献血达数十次。

      06

      冯华东家庭——甘愿清贫救人所难

      62岁的福田中医院著名老中医冯华东的论文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贡献一等奖,被加拿大国际传统医学会评为国际医学顾问。但他却拿着微薄的返聘工资,退休后重返医院,放弃的却是民营医院两百万年薪的高薪聘请。他的家人却没有任何怨言地支持着老人,协助老人在晚年的生活中将治病救人变成一种快乐。多年来,一家人为了病人,夜晚小儿子会将老人送到病人床前,大儿子会帮助没有条件煎药的人们煎药,经常帮助贫困的病人垫付药费,甚至有些危重病人还住到了老人的家里。小区里的保安,小保姆以及邻居有病都会敲开他家的门,他成了小区里义务保健医。这么多年,很多病人都成了他家人多年的朋友,老人和家人将一种最朴实的关爱送到了每一个病人的面前。

      07

      林蕴良母子——送儿子的生日礼物:义工编号

      这是一个特殊的爱心家庭,儿子从出生到成人,一切都靠母亲独立支撑家庭。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本应成为别人关怀、帮助的对象,却在8年间用爱心和奉献帮助了许多贫困学生家庭,也营造了这个单亲家庭别样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深圳皇岗海关的职员林蕴良和她的儿子。当“雷锋”是林蕴良儿子从小的理想,由于年纪太小,他一直充当着林蕴良的小助手,他们深入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家庭,帮助陷入困境的父母及其子女,甚至把这些孩子领回家照顾。他们的义举不仅赢得了尊重,也以实际行动影响、教育了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如今,一直在妈妈8年义工经历中充当“编外义工”的儿子终于等来了他的成年生日礼物:一个属于自己的义工编号。

      08

      张惠民家庭——古道热肠的居委会干部

      张惠民家庭是个三口之家,本人收入并不高,却经常帮助别人,为灾区及身患重病需要帮助的人捐款捐物。作为居委会副主任,张惠民每月补贴只有500元,但在2006年夏天粤北地区遭受水灾时,张惠民将全月的补贴全部捐了出去。身边一位姐妹因母亲突患重病,急需用钱,她二话没说便拿出3000元钱救急……作为东海社区居委会工作者,谁家孩子入学有困难,她跑前跑后;居民在节假日临时有急事要盖公章,她会马上跑到社区给予办理;九号小区一名居民脚崴了不能走路,她一直爬到7楼把证件给对方送到家……丈夫于志国做个体经营,儿子于化雷是学计算机的,每次放假回家,楼上楼下但凡遇到电脑问题总习惯来找他,于化雷也对此热衷不改。

      09

      李永花家庭——决不能因为缺钱让孩子失学

      李永花和丈夫许文山所在的罗湖区清水河街道玉龙社区,由于外来人口居多,学生也大多来自外来劳务工家庭,经常有学生因为家庭遭遇突然变故,面临辍学,而李永花夫妻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多年来始终如一扶助贫困学生,每年资助的学费至少在七八万元,还不包括他们赠送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及捐款等。“我们只要看到孩子不读书就着急,感到揪心,我们绝不会让一个孩子因为缺钱或其他困难辍学。”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李永花夫妻的博爱精神,他们的爱心助学的义举在当地传为美谈。此外,他们还对辖区的青少年扶贫基金、附近的边防部队、贵州的孤儿尽其所能奉献爱心,当地群众对此赞誉颇高。

      10

      欧阳宏生家庭——镜头捕捉美、心灵奉献美

      欧阳宏生是福田区摄影家协会秘书长,与一般摄影人不同的是,他总是将摄影创作与奉献爱心结合在一起。2002年5月1日,欧阳宏生到贵州省从江县谷坪乡银坛创作写生,当地生活水平非常贫困,100多元的学费往往难倒一家人,他当即就掏出200多元给了2个孩子,并将他们每年的学费一直承担了下来。从此,在拍摄大山美丽风光的同时,他把社会责任看作比创作更重要的事情。6年来,他捐助了12个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粗略算起来有五六万元了。生活并不富足的他,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濒临失学的孩子引上知识改变命运的光明之路。女儿欧阳颖静,在澳大利亚留学,自主独立,她一个人打了三份工,她表示毕业后也要加入到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行列。

      11

      林吐莲家庭——警察夫妻十年助残献爱心

      在深圳警察队伍里,有一对十多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扶困助残的模范夫妻:妻子名叫林吐莲,是南山警察机动训练大队山鹰突击队女警;丈夫名叫黄玉森,是交警支队宝安大队交警。他们一家人,多年来不管工作有多忙多累,从没有想过要放弃参与义务工作。他们一路走来,乐在其中。林吐莲夫妇俩都有10多年的志愿服务生涯,是南山义工联内有名的“助残夫妻”。从1996年起,他们夫妻共同定期到福利中心探望老人和孤残儿童,并参与扶贫助学义卖筹款、高交会服务等大型活动等,从2005年秋季开始,夫妻俩每学期都资助两名贵州贫困学生上学读书。林吐莲还先后当选为深圳市五星级义工、第六届“南山区十大杰出青年”、南山区义工联“十年爱心金奖”。

      12

      党玲家庭——为贵州穷困山区建学校

      今年65岁的党玲和丈夫年轻时虽然经历特殊、遭遇坎坷,但对国家和生活一直怀有感恩之心,退休后他们不仅身体力行地从事爱心事业,参与深圳的各种募捐活动、为社区事业发挥余热,还发动子女一同为贵州穷困山区的教育事业捐钱捐物。10多年前,他们从孤儿院收养了一名腿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残疾孤女,经过三年多的精心治疗和调养,小女孩不仅治愈了双腿,而且能歌善舞,多次因文艺才能获奖。同时,党玲全家一直大力支援贵州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捐款捐物,当地政府和学校对此早已闻名。为把扶贫助学落到实处,党玲全家甚至细致到把建学校的水泥全部买好送到,全家捐的水泥已有2000多吨,支援建设了几间学校。

      13

      陈立家庭——带动40位亲友资助60名山里娃

      身为一家主妇的陈立上有五位老人,下有独子,八口之家四世同堂,42岁的她边工作边操持家务,使家庭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受丛飞事迹的感动,她也开始资助山区孩子求学。她还积极动员丈夫、儿子、父母、公婆和同事、朋友、亲戚们,先后资助60多名家境贫困、濒临辍学的孩子继续求学,共捐善款8万多元。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帮扶困难孩子,她曾多次去江西,为贫困学生树立顽强拼搏精神而扬帆鼓劲;她通过言传身教,启发就读初中的儿子带动几名同学,用压岁钱、零花钱,联合帮扶4个贫困的同龄学生。在陈立的带动下,社区20多名老人成立了老年健身队,多次走进福利中心敬老爱幼院慰问演出。还在东海岸社区工作站建立起一个爱心工作室,弘扬捐资助学的社会新风尚。

      14

      潘庆伟家庭——全国无偿捐骨髓第一人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这是一对充满爱心的夫妻。他叫潘庆伟,他开启了中国国内非血缘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先河,接受他的捐献的,是一个名叫毛佐财的湖南籍打工人。从1998年9月潘庆伟第一次在深圳献血开始,他和妻子胡斌已经无偿献血每人超2万毫升,成为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第一对夫妻。潘庆伟的爸爸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献血了,潘的姐姐也曾获得了广东省的献血金奖。

      潘庆伟夫妇现在是深圳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工作队的队员,只要医院打来电话急需血液,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赶去。当有记者问他成为中国第一个非血缘无偿骨髓捐献者的心情时,他平静地说了短短的四个字:舒服、愉快。

      15

      叶玮家庭——默默的关爱是永远的美丽

      叶玮是地税罗湖征管分局人事监察科副科长,她帮助弱者,服务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爱的理解。叶玮不仅是一个好党员,更是一位好大姐,只要遇到同事生活、工作、家庭有困难时,她总是主动问寒问暖、热心帮助。2003年8月,同事池华英被查出患晚期肠癌,池华英不幸去世后,她辗转得知池华英家在农村,生活十分困难时,默默地拿出1万元交到池华英家人手中。叶玮不仅关心同事,她还将爱心献给社会和有需要的人。自2000年1月起,她就加入了罗湖区南湖街道义工联,经常利用节假日从事清洁城市环境、禁毒宣传、为旅客引路、搬行李等义工活动。2000年4月,她得知被泥头车撞断双腿的7岁男童仲广源后,立即冒雨赶往红会医院,将3000元钱交给了孩子的家人。

      16

      周映欢家庭——付出是件开心的事

      68岁的周映欢做了30多年的儿科医生,她对孩子也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退休后,她仍然热心于儿童的爱心事业,免费为小学生辅导作业、帮脑瘫儿童实施康复计划、自费慰问残疾儿童、向孕妇讲授优生知识……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很荣幸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的下一代做点事。大塘龙社区有两位12岁的脑瘫的儿童,就是在她的帮助下进了大塘龙社区的残疾人康复点治疗,两个孩子上学也不需要人搀扶了。退休9年多的周映欢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子女的放学后的安全问题,和社区里几个老人一起组织了一个放学托管班,每天下午4时30分至6时轮流值班,免费为社区里十多个小学生辅导作业或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帮家长们解决后顾之忧。

      17

      陈小青家庭——她因自己的血可以救助他人的生命而自豪

      从1995年10月开始献血的陈小青,十多年来共献血70多次,累计献血量达到了5万多毫升,其献血量居全市女性捐血者榜首,获国家颁发无偿献血金质奖杯。“我幸运,因为我有健康的血液;我自豪,因为我的血可以救助他人的生命;我快乐,因为这是行善积德的事情。”陈小青经常去捐血,有时还将在福田区狮岭小学就读的儿子薛尧领去,让他从小感受无偿献血的气氛。目睹母亲举止,薛尧表示,我18岁的成人礼就是无偿献血。陈小青的丈夫薛家安从小见到血就会晕,她无偿献血的事情一直瞒了他3年,儿子也为妈妈保密。丈夫得知妻子陈小青无偿献血行动后,对她更体贴和关心,家务活几乎全让丈夫包揽了。陈小青的大姐陈小平、大妹陈志红、小妹陈剑文也纷纷向她学习无偿献血。

      18

      陈锦花家庭——给他生命给他家

      陈锦花是宝安区某企业职工,2001年7月起认识地贫孤儿浩浩,开始对其长达5年的无私救助;2001年被评为深圳市“五星义工”;2003年7月无偿捐献骨髓救助一名素未谋面的白血病学生;2004年获评宝安区“优秀青年”;2005年荣登团区委所评“宝安十大爱心大使”榜;2005年被区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5年来,陈锦花常常抱着浩浩定期去医院做血液排铁,5年里她从来没有过休息和节假日,而是挤出时间翻遍了所有有关地贫症的医学书籍,访遍了深圳市所有大医院和血液科专家,每年为浩浩付出的治疗费用要四五万元。……5年过去了,小男孩已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陈锦花的爱心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支持,2005年8月,陈锦花向民政部门正式报名申请将浩浩寄养到自己家中,从此浩浩有了一个温暖、健康的家庭。

      19

      周天华家庭——西部雏鹰助学网的创办者

      周天华是坑梓街道城管办一名普通干部,他开办了西部雏鹰助学网:2005年“五一”期间独自前往贵州遵义,开展了以“关爱女生行动”为主题的助学行动,资助了绥阳县贫困学生100多名;2005年国庆节期间,组织志愿者前往广西百色的靖西县和内蒙古赤峰市资助了贫困学生100多名。资助陕西商洛地区镇安县贫困生近20名;5年12月,组织几位志愿者走进湖南涟源,资助了贫困学生数十名。2006年3月,前往江西宁都开展“春蕾助学”行动,为150多名贫困学子送去书包和文具;“五一”期间,他和志愿者一起在贵州的湄潭县开辟了新的助学点,资助了安徽大别山的霍山县贫困生150多名,发放文具和书包,使近500名贫困孩子获益;国庆节期间,组织志愿者走进资助广西隆安贫困孩子近100名,资助四川南部县孩子数十名。2007年元旦,组织志愿者再度走进安徽大别山,资助贫困孩子50多名。

      20

      董群家庭——让更多的孩子懂得爱,献出爱,珍惜爱

      董群是一名退休教师,该家庭在2006年参加了由龙岗区妇联组织的爱心家庭“1对1”行动。董群请求领导帮找一个年龄与外孙女张雨薇相仿,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区妇联的和妇儿中心的领导帮助下,找到了一位叫黄玉杰的小朋友,她是一位弃婴。董群的行动,得到了女儿、女婿、儿子和媳妇的支持,一家人常常过问黄玉杰的生活、学习、情况,逢年过节还把她接到家里和张雨薇一起生活,让她也享受到家庭的温暖。更让他们欣慰的是外孙女张雨薇的变化,她学会了关心人,买吃穿的东西她都要给小杰留一份。董群虽然是一个内地退休的教师,但他和家人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黄玉杰完成学业。让她也和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