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门票疯涨无异饮鸩止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9日09:56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袁祺

  又到“五一”,人们纷纷开始盘算起出行计划。与此同时,国内不少旅游景点也已是“磨刀霍霍”。据了解,今年“五一”长假,国内旅游线路涨价幅度普遍在20%以上,海南等地甚至达到了60%,黄山、张家界、武夷山等景区门票均已超过了200元。

  “趁节打劫”式的涨价一年年愈演愈烈,饱受诟病却无法遏止。然而,有些学者站在“理论”高度对此予以赞扬,认为这样的涨价“有利于缓解景点压力”、“提高服务质量”,“符合经济学原理”。不久前,国内某报甚至还登出了甘肃大学一位副教授的观点,认为门票涨价是让那些去旅游的富人多掏钱、给去不起的穷人省钱,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在叫人瞠目结舌。

  以价格杠杆来调控客流和保护有限的资源,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维持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但现实生活从来就不是经济学上“理想环境”的再现,而是被添加了许多客观因素之后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状况。君不见,年年黄金周年年涨价,各大景点依然是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如果真正要保护景区,提高服务质量,可以效仿敦煌莫高窟、西藏布达拉宫等限制售票数量的做法,其控制客流的效果远胜提价。景点无节制的涨价,不过是一种粗暴的逐利行为,是景区管理者凭借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而制定的特殊垄断价格。

  根据现代旅游学原理,在良性运作的旅游景区经济中,合理的门票收入应当占景区总收入15%以下,最多不超过20%。而在我国,这项收入的平均数字大约在30%到40%,这意味着许多景区在疯狂提价后,门票收入与景区旅游商品、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收入之比严重失衡。

  应当说,政府主管部门为了遏制各地旅游景点门票疯涨,做了不少努力。今年2月2日,国家发改委对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发布了“限价令”,规定了景点门票价格上涨的年限和幅度。且不论“限价令”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但表明了政府的态度。事实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每次旅游景点门票涨价,都需经当地物价部门听证、核准之后方能实行。但这些年来,从未听说过有哪一处的物价部门对景点涨价作出过限制,更不用提开什么听证会了。究其本因,提高景点门票价格,是许多地方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一大捷径。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力量,是以游客为最基本元素的“阳光产业”。片面追求门票涨价带来的短期利润,热衷于把游客当成摇钱树的“一锤子买卖”,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有真正尊重作为“人”的游客个体,淡化门票等硬性收入,让游客在愉悦中消费、在自然的需求中创造利润,才是良性的现代旅游业的方向。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