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火炬在记者手中点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30日03:30 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消息]

  

奥运火炬在记者手中点燃

  昨天下午,本报和央视记者经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特许,得以进入了该公司研发中心亲手“感觉”奥运火炬“祥云”样件。戴上专用手套,记者从装火炬的箱子里取出约985克重的火炬。研发中心的专家拿出专门钥匙,几乎听不见任何响声,也闻不到任何气体燃烧的味道,火炬样件上的火焰便点燃了!这团约30多厘米长的火焰,好像一团“红云”。不管怎样晃动火炬,火焰都能保持稳定。

  “我们刚拿到联想集团三维设计效果图时,真的感觉很难!”讲述制作过程中的“艰难故事”时,负责研制奥运火炬的总工艺师撒世国一脸幸福。

  故事一

  0.1毫米的精确度

  

  火炬在设计图中整体就是一个“纸卷”,在接力过程中要经历不同地区、国度,要登上珠穆朗玛峰,“‘纸卷’的弧度不仅要有好的视觉效果,还要有好的使用性能,这就要求它不能太弯。因为过于弯曲就像大刀一样,不美观也不利于安装燃料器,过直又无法体现纸卷的艺术表现力。这个尺度的把握,在工艺上就体现到极精确的程度。”撒总说。

  如何把漆红色“祥云”刻在银底色的纸卷式火炬上,这又是一个铸造上的大难题。制作人员先用腐蚀性物质刻上火炬上半段,再通过着色手段,填上漆红色,而且必须是防火、防风、防雨的材质。如何在本身就很薄的异形外壳上,腐蚀出厚度更薄的“祥云”?撒总说,如果外壳材质纯度高,腐蚀的厚度就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0.15毫米,如果纯度不高,着色效果达不到色彩分明的视觉效果,“为找一个平衡点,我们不停地尝试过很多回,直到蚀刻的深度达到0.1毫米,我们才觉得效果最佳。”

  故事二

  连接处的无缝对接

  记者留意到,在火炬的尾端,还有一朵“祥云”为“镂空”设计。虽然是一个平面形状的云朵,但其也让技术人员着实想了好几个方案,是平面好,还是凹进去或凸出来?技术人员琢磨,尾纹“祥云”不仅应该美观,更要让火炬体内燃料气及时排出。技术人员最后还是选择“凹”型,让这一“镂空祥云”与火炬头上下统一起来。

  要让“纸卷”式火炬看起来更像一个整体,像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又能够在接力传递火炬运动员的跑动中,甚至在登珠峰的高强度运动与恶劣天气下,绝不出现断折、摇晃等意想不到的状况,研制人员又对火炬上下体的连接处进行了严密、可靠的无缝对接处理。

  记者拔开火炬上半部分,看见在火炬外壳与内置燃气瓶外,有一对上下连接件。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研制连接件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它要帮助只有0.8毫米厚的火炬外壳,上下连接处不能看出任何接缝,“难度根源还在于火炬整体异形,所以对连接处的无缝对接的要求也将提高了许多。”

  故事三

  不得不留下的“遗憾”

  在采访中,记者因近距离观摩火炬,发现了它身上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在火炬头上半部,有一个钥匙孔大小的“开关孔”,据航天晨光工艺装备部康庆生介绍,这个孔虽然是火炬身上最明显“破坏整体感”的地方,但为了现有燃料装置的需要,只能把它安在离火炬头较近的地方。火炬点燃时,需要用一把特制的“神秘钥匙”伸入“开关孔”,轻轻旋动半圈左右,然后用一把“点燃枪”对应点一下火炬头,火炬就会燃起熊熊火焰,而且火焰的高度、强度都能保持无论什么天气或运动强度下,都恒定不变。

  故事四

  家人不知他们忙啥

  

  今年已经67岁的吴怡生是一位工作了40多年的“老晨光”,他表示能亲自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

  火炬研制属于“绝对机密”的工程,所有研制人员都要签一份“保密协议”,“甚至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或者我们的家人,都不知道这90天我们没日没夜的在忙什么!”说起这段艰辛研制的日子,老吴言语中难掩那份自豪之情。

  通讯员 李国宝

  本报记者 周海燕

  摄 影 吴俊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