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三十难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30日05:56 长江商报

  真正用内心的“而立”标准,衡量自己的三十年时光,然后收获教训与坚定,才是“三十而立”在今天最好的阐释。

  ——毕诗成(《华商报》评论员)

  零点研究咨询公司最近对上海、深圳、天津1553名常住居民进行的入户调查显示,55.3%的人认为稳定的工作是“长大成人”的最重要标准,“有自己产权的房子”( 52.3%)、“婚姻美满幸福”( 43.8%)、“有稳定的收入”( 41.0%)等紧随其后。若照这些标准,当前一大批30多岁的青年人可以被定义为“三十难立”的一代了。

  这些年来,我们听到了太多对于青年的指责,比如说“啃老”、“月光族”、“好高骛远”,更有甚者说这是“垮掉的一代”。但很少有人把当代青年真的放到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去全面的考量:简单的应试教育把青年在校的学习周期一再拉长;激烈的就业压力令刚毕业的青年越发迷茫,难以“乐业”;昂贵的住房令大批青年难以“安居”……

  如果我们真的要把“三十而立”作为标准,那么我也很想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结论:当一个社会大多数的人到了应该“而立”的年龄而无法“立”的时候,一定是我们的机制出现了某些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当孔圣人两千年前说出“三十而立”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平均年龄只是50至60岁,那时候成家立业的标准恐怕也难以作为今日安居乐业的金科玉律。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如果纠缠于“是否有房”、“是否娶妻”、“是否有铁饭碗”作为“而立”的标志,认为租房子就是不成功,经常跳槽就是不成熟,这未免有些狭隘,社会评判的标准本来就需要“与时俱进”。

  对于孔子所言的“三十而立”,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则解释为:“立,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真正用内心的“而立”标准,衡量自己的三十年时光,然后收获教训与坚定,才是“三十而立”在今天最好的阐释。

  据说,“三十难立”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全球范围内普遍的社会现象”。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此前曾得出结论,如果把“是否完成学校教育、是否与父母分居、是否经济独立”作为成熟的标志,英美要有2/3的人通不过这样的评测。

  在激烈的、多变的社会结构中,用内心的坚定维系自己的平衡;用对不断变动的社会生活的体悟与理解,收获内心的坚强,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才真正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毕竟,放眼看去,“四十难立”者还少吗?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