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玄: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力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30日09:5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林玄

  当下,市场最为关注的是中国的通胀水平。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3月份上涨3.3%,显示出通胀趋势,但是,如果扣除上年因食品价格上涨1.5%的翘尾因素,一季度新上涨仅为1.2%,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占CPI权重较高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给中国经济带来通胀压力。

  对于始自去年年底的粮价持续上涨的解释,一直以来模棱两可,一个比较流行的解释是,由于工业用粮以及气候原因,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带来了影响。但是,对于大部分粮食自我供给的中国来说,国际粮价的上涨并不具有较强的输入性。一个合理的推测是,政府在鼓励农民种粮与通胀之间寻求了一种合理的平衡。

  2000年以来,由于农产品价格过低而税费及种植成本高,务农收入过少,大量农民工进城,土地抛荒,直接导致了2003年至2004年的中国粮食大量短缺,造成严重通胀。在2003年全国播种面积跌到15亿亩的低谷后,中央迅速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如减免土地税,增加粮食直补,政府实施保护价收购等,2004年的播种面积增长了近7000万亩。但是,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工业领域面临另一个较强的挑战:经济过热,由于中国政府控制的要素价格过低,导致了投资过热。这促使政府开始进行要素价格改革,即不断提高油、电、水等价格,这也大幅提高了农业的种植成本,抵消了农民获得的一部分政策好处。

  由于粮食的需求弹性很小,2006年的粮食丰收导致供给充足,粮价将不可避免的下跌,种植成本提高后的农民可能遭受亏损,即使国家以保护价格收购,也面临利润大幅下滑的局面,必将影响农民种粮预期,再次出现粮食种植面积大幅下滑。如果政府通过粮食流通系统,通过减少市场供给造成市场粮价上涨,便会给农民传递较高的种粮预期。

  但是,粮食价格的上涨也令

中国经济面临一些困境。如前所述,如果政府提高要素价格来纠正资源配置的扭曲,必然带来农业种植成本的提高,政府为确保粮食安全和供应稳定,必须提高粮食价格来稳定种植面积,粮价上涨带来通胀压力,由于通胀水平是央行决定利率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加息不可避免。

  然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过热的经济主要是由于外贸繁荣以及其带来的流动性支持了大量投资,需求长期处于不足状态,虽然高粮价,既可以确保粮食安全,又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刺激内需,但是,粮价上涨导致的通胀高涨可能会导致加息,这将进一步抑制产能过剩的工业企业利润。

  众所周知,随着本轮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周期启动,农民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通过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农民进城务工趋势将陷入停滞甚至倒退,非农收入的增量被压缩,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执行难度加大,因为政府既不可能继续提高农产品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又可能面临非农务工岗位的减少。

  

人民币升值是中国抑制经济过热的另一手段。但是,人民币升值给农民带来的压力比加息更强大。如果人民币持续的升值,将使大量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的出口制造企业倒闭,减少了农民工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粮食进口价格将较大幅度下降。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农业做出了较大的开放承诺,中国农民必然面临来自美国、巴西等农业强国的竞争,这些国家的农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竞争力
远远高于小农经济状态的中国农民,可能会出现粮食大量进口的局面,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向日本开放大米市场,并将采购大量的美国农产品。中国农民将面临非农就业减少以及进口农产品的双重压力。因此,中央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力度,强化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建立有效的科技、销售网络,帮助农民提高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2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