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厚报被收卖废品想到价值链“虚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30日10:19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一些报纸经营者煞费苦心,原本想用厚报去取悦读者,拼搏市场,没曾想到市场给他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沉甸甸的厚报不仅没有按照预先的设计路径行走:读者热买,广泛阅读,产生“集束轰炸”效应,成功地实现“第二次售卖”(广告)的“爆棚效应”,而价值链条中途被腰斩,新出笼的厚报遭遇废纸收购者的“横刀夺爱”,纸上新闻与信息来不及让读者品读和利用,便提前宣告作“废”,倒入造纸池,化作价值低廉的纸浆。发生在京城“‘论斤卖’高于零售价 报纸直送废品站”的尴尬(见4月27日北京青年报),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报纸是具有文化特质的商品,它的价值体现在新闻与信息的广泛阅读和纵深传播上。如果缺失应有的阅读和传播,新闻纸就变成了一堆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废纸,而为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也随之化作泡影,更何谈它的后期效应和价值。

  物极必反,也许人们要将这一尴尬和困惑归咎于日益风行的“厚报时代”。看来,厚报也是一柄“双刃剑”,厚之,有块状有重量,似乎更有“售卖”的感召力和冲击力,有“赢”的资本。然而,“厚”的价值需要“热买”来实现和体现。“厚”还需“重”来依托,“重”不仅仅是报纸质感的物理重量,而应侧重和追求内容和品质的厚重。如果空有上百版的表面“厚实”,实际上只是众多低端粗制、空洞无用的广告内容充斥其间,少有耐读有用的新闻和信息,读者鲜有垂青眷顾之欲,新闻纸的价值链无法延伸,广告商也不会答应。媒体期待的“赢局”收获的只能是“败局”。

  厚报“出生”后即遭收购、贱卖,瞬间变“宝”为“废”的尴尬,值得报人的警醒和反思。厚报本身无过错,只是“厚”要有度有节制,“体重”过胖,未必是好事,过“厚”则不达。片面追求厚报,往往事与愿违,读者看不完,报亭以利为先,不卖报纸卖废纸,收购人员乘机“包购”,预设的价值效应戛然消失,既极易造成媒体“虚脱”,加大支出成本,又耗费了宝贵的生态资源,与建设

节约型社会的理念相悖,同时与生活快节奏,读者阅读的“精短快”习惯相左,更与媒体期待的价值回报相去甚远。在报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报纸要想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不是靠“厚”就能成功的,不仅报纸厚度要适中,更重要的是要精心打造内容品质,内容厚重起来,报纸才能轻装上阵,回旋有余,才能实现其价值链条通畅延伸,达到预期的市场效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