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流金岁月1956-1966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30日13:03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汤涌

  生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人记忆中最经典的红色经典大都诞生于这一个短暂的10年。这一时代是中国红色经典的全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日后被不断重播的作品。

  看着这些电影作品,我们中多数人不会想到,这10年里,电影界遭到了“反右”、“拔白旗”、“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一系列风波。最出色的电影人在这一复杂的时代创作了红色经典。

  这批经典中有最出色的战争片:《甲午风云》《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战上海》《万水千山》和《地道战》。即使这些影片也各有特色:《甲午风云》是史诗路线;《铁道游击队》则反映的是一群喝酒吃肉杀鬼子的草莽英雄,还加上了刘洪和芳林嫂若隐若现的爱情,很有观赏价值;《小兵张嘎》把战争和游戏结合了起来,这使得许多当年的孩子对战争产生了诗意的错觉 ;1960年的《战上海》打造出了不俗的视觉冲击力。

  1956年的《上甘岭》则开了中国战争电影中歌颂和平的先河,战士们跟着《我的祖国》怀念自己的家乡,喂养一只松鼠直到胜利后放生等情节,都是典型战争片中没有的。

  一些大文学家的小说也为电影提供了出色的素材,《英雄儿女》的原著是巴金的小说《团圆》,王成拉响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形象感动了几代人,《英雄赞歌》也传唱至今。

  除了“一条大河波浪宽”和“英雄猛跳出战壕”之外,另一个被传唱至今的电影歌曲是“九九那个艳阳天……”《柳堡的故事》在当时的红色经典中绝对是一个另类,和许多也有女演员、说一句“等你回来”就算交代爱情的革命电影不同,这部影片正面描写了青年战士李进和美丽的二妹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斗争和成长,是红色英雄电影时代的两大主题:前一主题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后一主题则继承《董存瑞》的传统,包括《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回民支队》等影片。前一种一般赢在惊心动魄,情节曲折;后一种则是直指人心,告诉青年人怎么成长为革命战士。

  这10年的红色电影创造了大批红色英雄,也成就了一批人民艺术家。秦怡、田华、谢芳、李默然成了名演员,陈强、刘江等反派演员也被观众熟知。这一时期的电影兴盛是全方位的。

  兴盛的背后,也有新的问题出现。到了《地道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无比滑稽可笑的敌人和超级强大的“我们”。英雄越来越高大完美,鼻梁高了、眉毛浓了、眼睛大了;敌人越来越猥琐,他们暴跳如雷、他们胆小畏惧。尽管时至今日,《地道战》还能让我们中的多数人开怀一笑,但这部电影加重了角色脸谱化、类型化的趋势。

  一个典型的英雄电影基本上由以下结构构成,学会了这个公式,我们大家都能做编剧:一个苦大仇深、自发斗争的英雄,见证国家民族的苦难(如有必要,会失去亲人或者乡亲),得到了正确思想指引(指导员、区委书记或《论持久战》),走上革命道路,克服自身弱点(轻信、个人风头主义、冒失复仇),决战中打败恶势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