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是社会的台柱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1日01:54 大众网-齐鲁晚报

  看到青年技工们在2007“劳动之星”评选中的杰出表现,你也许不得不说,不论到什么时候,工人的劳动价值是绝对不可替代的。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大牌明星占据媒体的版面和时段,习惯了倾听精英们观点各异的声音,而事实上,工人才是当今社会最值得注目的群体之一。

  在我们的主流话语中,已经习惯了把社会分工中的高智力劳动者称为“高端”,这其实等于把操作性、技能性要求很高的工人们的劳动,放在了相对“低端”的位置。其实,从职业分工的角度看,这种高与低的认定不一定合理。杨振宁贵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的工作再重要,价值再大,也不可能代替把豆腐切得像头发丝这样的劳动。过去,为了强调某个行业的重要性,常常习惯于把某个行业神圣化,比如教师被说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医务工作者被称为“白衣天使”等,从道德激励的意义上说有必要,但从常识的意义上看则没多大必要。不同形态的劳动方式,各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各有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质不同,便没有可比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强调一种职业的神圣性,而对另一种职业视若平常,这其实是一种职业平等意识的缺失。试想,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工人们的劳动对国家的贡献,哪个群体能够替代?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普通人的辛勤劳动支撑着我们社会的肌体,而这些劳动精英,则是我们社会肌体中最有活力的细胞。应该看到,至少在眼下,普通的劳动工人无论在社会地位上还是在收入水平上,都无法一下子赶上社会上的精英阶层,这既是国内国外市场化背景下劳动分工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效率追求的基本安排,这种带有某种规律性的结果和安排无法人为地超越,但可以预期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工人群体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不断提升的社会。曾经在一些人中流行着一种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极端“精英意识”,这是对普通劳动者的不尊重,更是价值观的偏失。在今天,在“五一”劳动节这一天,全社会都应该对工人群体表达特别的敬意,对“劳动之星”大赛上的工人精英们表达特别的敬意。

  青年毛泽东1920年12月5日在湖南《大公报》著文时说:“劳工是社会的台柱子。”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工人群体仍然当得起这样的礼赞,因此,毛泽东的话,依旧是鲜活的。


本报首席评论员 张金岭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