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分子理想的新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1日03:08 第一财经日报

  基于知识分子理想的新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

  吕宁

  高考反思

  “我国目前像杉达学院这样真正由教育方面专家创办起来的学校很少,这并不是因为教育界自主办学的热情不够。事实上,一些现在由企业接管的学校,原先正是由教授创办的。但这些教授苦于有想法、没资金,最终无法坚持下去。”

  如果要说哪所私立学校最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话,上海杉达学院应该是当仁不让的候选。1992年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下,浦东开发开放,有感于国家快速发展的前景,上海交大、北大和清华的8位教授,便带着他们对办学的独到理念,在金桥出口加工区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

  “一般来讲,知识分子容易被国家的一些非常远见的事情所感动。在当时的背景下面,为了支持浦东开发开放,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杉达学院院长、创办人之一袁济回忆说:“当时为什么想起来搞学校呢?因为很多教过我们的老师给了我们启发。当时他们退休以后经济上很困难,我们也觉得这么早就退休很可惜。而且我国人口这么多,如果受教育的很少,就是一个包袱,假如受教育的人多,就有可能变成一个资源。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不用或者少用国家的钱,来办一所民办大学。”

  随着杉达的建立,以及国家一些资金和招生方面的优惠条件出台,全国各地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共有275所民办普通高校。

  应该帮助知识分子

  创办一些非营利的机构

  作为新生事物的杉达学院,在创办初期引起了所有人的瞩目,但创业的艰辛,却只有当事人自己最为清楚:办学的所有经费,全靠几位教授的积蓄,校舍是租的,器材是捐的,三个学校各包一个专业,于是就有了学校的雏形。

  袁济说:“当时我们要证明我们的想法,就是重视外语,配合上海的发展。这个想法我们坚持到了现在,我们的外语教学量,比一般学校要高出一倍。”正是这么坚定的想法,打动了包括中科院院士杨槱、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李储文在内的各界有识之士,来组成学校的领导班子。最后也正是凭借这些人的影响力,引来了大批的捐资和第一届的150名学生。“1994年,有100万美元进来;1996年又有100万美元进来,1997年又进来大概500万美元。加上其他的一些社会捐助,杉达历史上总共接受了9000万元人民币的社会捐助。”袁济说。

  我国目前像杉达学院这样真正由教育方面专家创办起来的学校很少,这并不是因为教育界自主办学的热情不够。事实上,一些现在由企业接管的学校,原先正是由教授创办的。但这些教授苦于有想法、没资金,最终无法坚持下去。从杉达的例子来看,学院目前为止所接受的捐资,大部分都来自香港的一些既有钱、又有教育热情的有识之士。对此袁济教授提出了他的建议:“国家应该设立一个基金,来帮助一些知识分子创办一些非营利的机构,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贯彻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生要提高,教师也必须提高

  私立学校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主要由投资企业的代表和校长组成。董事会是投资方、也向学校提取部分收益,因此自然会对校长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制约。“他们的校长是雇用的,他完全受老板影响,它的董事会完全就是老板的董事会,懂教育的人不多。”袁济说。

  和一般由企业投资的私立学校不同的是,杉达的资金大都来自于社会捐资和自身的学费。而且无论是捐资人还是创建人都抱着公益办学的想法,不占有学校财产,因此杉达就省去了一个限制了许多民办学校发展的麻烦——董事会的干预。去年,杉达已经走出了负债,并且开始产生每年3000万元的盈余。这些资金,一大部分就将用在学校的下一步“发展策略”中。

  “《民办促进法》虽然规定‘民办学校教师师生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地位’,但现在学生解决了,教师这块还正待解决。一个法律从制定到实施,其中有一定的滞后性,而这个滞后性事实上给民办学校带来了困难。”

  作为一所普通的二本大学,又没有公办学校的良好保障,想要与公立高校竞争生源和师资,对于像杉达这样的私立大学实属不易。“有些公立学校的工资甚至比我们低,但是老师宁愿去公立学校,也不来私立学校。”因此杉达的下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培养自己的优秀教师,从英语教育出发,打造学校的品牌。

  “一所学校学生要提高的话,教师也必须提高。因此下一个五年计划里面,我们准备送50到70个教师出国进修。已经有硕士学位的,就送去再修一个学位。我们要抓住机会,把某一个专业办得更好,积聚一部分优秀教师,在英语特色的基础上,再等待机会,特别加强一些适合上海发展需要的专业。”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3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