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别人多做一点 就有收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2日03:18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记者 张魁勇 廉钢

  从一个与种子打了9年交道的普通劳动者,到一个成都市级电视台的一般新闻记者,再到改行拍摄电视纪录片,他用短短三年光景,先后拍出《峨眉女尼》《马班邮路》和《三节草》等多部纪录片。其中,《马班邮路》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短篇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等;《三节草》摘取了第二十届法国真实电影节特别奖,这是国际上最有分量的纪录片奖项。这匹驰骋于我国纪录片领域的黑马,就是成都传媒集团电视经济资讯服务频道(33频道)纪录片工作室主任梁碧波。今年“五一”节前夕,梁碧波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昨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戴着黑边眼镜、纯朴憨厚的劳动明星。

  ○他的入行

  从农科院到电视台 不懂纪录片

  梁碧波告诉记者,拍电视以前,他在农科院与种子打了9年交道。1992年考入33频道从事新闻采访工作,1995年3月开始拍摄纪录片,那时他对纪录片完全是个外行。“我当时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什么是纪录片、拍什么、怎么拍,唯一的办法只有一点一滴从头学起。”

  梁碧波一边找到四川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王海兵拜师学艺,一边找来很多资料和纪录片作品,反反复复地看,看别人是怎么拍的,琢磨为什么要这样拍。“海兵师傅带我参加了许多研讨会,看了很多片子,这才算对纪录片有了点粗浅的认识。”梁碧波说,三年间他先后拍了《峨眉女尼》《二娘》《马班邮路》《冬天》《朱德》和《三节草》等多部纪录片。

  ○他的艰辛

  深山跟拍 和马同吃一口锅

  在农科院的9年,梁碧波大部分时间在农村搞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梁碧波说,当他扛起摄像机时,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催促他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地方原生态的文明,告诉山外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和现状。

  纪录片对真实有着苛刻的要求,需要旷日持久地跟拍,1995年拍摄《马班邮路》时,梁碧波和助手雇了3匹马,驮着发电机、汽油、方便面和氧气袋,在大凉山的群山峻岭中边走边拍。为精减行李,他们只带了一口锅,这口锅要用来给马喂料,马吃完了,用水涮一涮,将就着给人做饭;天已黑得不见五指,他们就全凭听着马蹄声摸索前进。夜里别人都睡下了,梁碧波一边守着发电机给电池充电,一边想着第二天的拍摄……他们这样走了整整6天。

  ○他的成功

  比别人多做一点 就有收获

  素材拍摄回来后,需要后期剪辑。做《三节草》时,梁碧波每天一大早就钻进机房里,深夜才出来。片子剪辑不下去是梁碧波精神最痛苦的时候,他站在机房门口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同事们看着都为他着急。助手刘江形容梁碧波是个“工作狂”“超级完美主义者”。

  短短几年,梁碧波十余次入围并应邀参加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际电影节,在全国和国际上获大奖。1998年9月,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及成都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召开“梁碧波作品研讨会”,这是四川省首次召开个人作品研讨会。梁碧波大部分作品被北京广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收为教学参考片。他本人继获“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后,又被命名为成都市“十佳青年”“拔尖人才”。

  别人都说梁碧波聪明,他却经常对人说:“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你比别人多做了那么一点点。多想一点,多学一点,多做一点。这一点一点积累下来,你就会有很多收获。”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