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党组织——我省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3日08:45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终于找到‘家’了!”流动党员谢兆海在今年2月份把组织关系转到绵阳市的一个流动党员服务站后感慨万千。之前,谢兆海的党组织关系整整在口袋里揣了三年。

  从“口袋党员”到找到新“家”,谢兆海是我省城市社区党的建设蓬勃发展的见证者。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驻区单位广泛参与的协调议事机构日益健全,共驻共建机制不断完善,目前覆盖城市基层各个领域的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党组织在城市里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基层党支部网络

  随着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传统的以单位为基础的单一建党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如何采取有效方法健全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网络成为城市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哪里有人群聚居和社会经济活动,哪里就有党员和党的组织。”在全省首次城市党建工作会上,省委作出明确要求。

  结合城市发展和区划调整,适应社区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各地新设立了92个社区党委、402个党总支。目前,全省有254个街道、1688个城市社区、3236个建制镇居委会(社区),城市社区全部实现“一社区一支部”,建制镇社区98%以上单独建立了党组织。

  各地按照地域相近、类型相同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形式组建党的基层组织。成都、绵阳等地积极探索把支部建在楼宇上、建在营销链上,一大批像川信大厦这样的商务楼宇党支部以及形式多样的商业街区、工业园区、生活小区、集贸市场党支部纷纷建立起来。遂宁、巴中、资阳等地按照“区域覆盖、条块结合”的要求,加大工业小区、居民楼院和流动党员集中的单位建立党组织工作力度。到2006年底,全省共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团、中介组织等联合党组织1200多个,覆盖各类组织或单位17000多个。

  让党员把身份亮出来

  在多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党员回归“第一身份”,把先进性要求体现到所担负的社会角色上,这是党员不断集聚的城市社区党组织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为让更多党员亮出身份,遂宁市船山区社区党组织开展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双找”活动,635名流动党员找到党组织。泸州、攀枝花、资阳等地充分发挥公安、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在管理流动人口方面的资源优势,共同寻找流动党员。眉山市一封《致流动党员公开信》,似母亲般的深情召唤,让2966名流动党员回到了组织的怀抱。据统计,近三年来,全省通过“双找”活动共找到长期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39800多人。全省新建流动党员活动中心(站、点)4253个,设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255个,全省24万流动党员中发放新的《流动党员活动证》已达99%。

  服务中增强凝聚力

  曾经一段时间以来,城市社区党建工作陷入传统方法不管用、新的方法又没有及时跟上的尴尬境地。社区党组织作为党联系城市群众的桥梁纽带,最本质的联系是什么?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绵阳市涪城区南山街道办事处御营二社区的转变给出了答案。这个过去贫困人口多、脏乱差突出的社区,党支部经过多年的努力,组织党员发挥“铜头、铁嘴、飞毛腿”为民服务精神,真诚关怀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与城市群众的最本质联系就是服务———全省社区广泛开展的“与党同心、与群众贴心、建和谐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党员积极参与,群众得到实惠,受到中组部的肯定。“党员服务中心”、“道德银行”、“爱心超市”、“便民110”、“党员扶贫基金”……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载体在创新。“结对帮扶”、“共驻共建”、“党员服务队进社区”、“关爱留守儿童”、“科技、文化、卫生、法律”走进社区……城市基层单位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方式在拓展。

  仅2003年以来,街道社区党组织通过“腾岗、寻岗、建岗”等措施,为下岗党员、党员“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岗位28万多个;化解各类群体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共计5300余件;为群众和城市基层单位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近26万件。 ■本报记者李伟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