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视点]武汉公厕,如何跟上城市文明步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3日08:57 汉网

  记者车莉 实习生 杜燕云

  中央空调、雾化泡沫冲洗消毒、负压除臭、洗手水二次利用……年初亮相黄浦路的新型环保移动公厕,向人们展示新一代环保型公厕的舒适,也意味着我市“公厕提档”步伐加快。

  近年来,武汉公共场所“如厕难”呼声时有所闻。今年,我市又将迎来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和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两大盛会,届时,中外大量客人将进入武汉,如厕难题势必更为突出。

  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水平的重要依据,而公厕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其设施档次、保洁质量,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窗口”形象。

  回溯上世纪80年代。1984年,市政府拨款270万元,改造公厕100座;1985年至1990年,市政府连续6年投资1400余万元,新建、改建公厕496座;1998年、1999年,我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市政府曾对全市公厕进行了一次“大整容”。去年,市政府斥资4000万元,新建、重建、改建公厕200余座,其中新建26座、重建26座,按照新的城市公厕标准,这些公厕档次水平均达到三类以上。今年,我市又将投入2000万元,继续加大对公厕的提档升级力度。

  市城管部门环卫处负责人介绍,我市以前公厕多为沟槽式,四周无遮挡,水箱定时冲厕,如今均已改造为独门独间的蹲位式,一类标准的公厕内还采用红外线自动控制方式冲便、洗手。主干道上的公厕,外部设计也与周边景观协调一致。同时,打包式移动公厕也随着新型免冲无臭负压消毒环保公厕的亮相,渐渐退出武汉街头。

  “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解决群众‘如厕难’,但全市公厕数量、档次仍不能满足群众需求。”这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我市现有固定公厕830余座,移动公厕60余座。按照全市830万人口计算,平均9300人才拥有一座公厕,这还不包括数百万流动人口。而建设部《城市公共厕所建设规划和设计标准》要求:繁华地区公厕间距应在300—500米之间、行人行走5—10分钟可找到一座公厕。按此标准,我市公厕缺口近千座。

  选点难是阻碍公厕建设步伐最大的“拦路虎”。对此,江岸区城管局深有感触:工农兵路沿线2000多米没有一座公厕,附近居民多次呼吁。去年,该局立项划拨专项资金在该地建公厕。然而,工作人员耗费了10个月选点,终因与土地产权单位难以达成协议而“流产”。“没有空间建固定公厕,我们只能以‘临时占道’名义,在黄浦路小游园处设立一座移动公厕。”城管部门无奈地说。因选点地处居民区,遭到居民强烈反对,公厕建设计划“夭折”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同时,相关政策、资金不配套也使得公厕建设难度加大。“如果找到了一块空地,却因没有匹配的拆迁补偿资金给土地产权单位,也只能作罢。”没有配套的拆迁费用,多部门之间利益难协调,使得建设单位常常陷入“有项目、有建设资金、难动工”的尴尬境地。去年,江岸区城管局利用辖区共建资源才完成了新建4座公厕的目标。对于今年的目标,环卫科相关负责人满面愁容。

  选点难阻碍了我市固定公厕建设步伐,同时,作为固定公厕的补充——移动公厕的命运同样不容乐观。

  1999年,我市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引进北京“清华紫光”制造的打包式移动公厕34座,主要设置在主干道上。然而2000年,我市通过省级卫生城市评比后,移动公厕因“影响市容”和“占道经营”,部分移动公厕相继被撤除。近几年,剩余的移动公厕更因其处理技术落后,破损严重等问题,生存艰难。记者在江汉路步行街上看到,尽管身处繁华闹市街口,2座移动公厕内多半蹲位已经废弃,加之要收费,不少市民选择商场、麦当劳或肯德基内的厕所。因无利可赚,不少承租者纷纷转行。

  武汉公厕正在悄然“变脸”。但一些如厕者的不文明行为,也在损毁着公厕“脸面”。“公厕的挡板成了‘黑板’,乱涂乱画现象严重”、“价值上千元一套的红外线开关经常被盗”、“便池内杂物乱丢,常常堵塞”……记者在台北路、香港路、江汉路等地采访时,提及这些现象,公厕管理人员们很是无奈。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