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新农村建设的新支点――临猗县依靠产业提升带动农民致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3日10:45 山西新闻网

  “产业发展不起来,什么也白说。”记者“五一”前在临猗县采访,到处都能听到这句话。临猗县49万农民已经从实践中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是致富产业来支撑。

  培育产业,让农民赚到离自己最近的钱

  “强化产业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点。”县委书记刘建政认为,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过程,临猗县是全省的农业大县,不能停留在建新村、盖新房、修新路,必须通过壮大和提升产业群,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临猗县农业以及龙头企业一直是在强势发展之中,虽然遍地的“农”号企业给财政没有带来多大的增长,却“让”利于民,藏富于民,使农业得以“休养生息”,农民得以“原始积累”。从1997年开始,全县农业经过三次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开始走向了“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就种什么”调产阶段,基本上形成“坡上苹果坡下枣,半坡地带石榴好”的局域化种植格局,水果总产量达到15.6亿公斤,农民人均果业纯收入2658元,跃入全国水果十强县行列。全县还培育了粮棉生产、蔬菜苗木和畜牧养殖基地等三大传统种养基地,粮食年产量达2.2亿公斤,棉花总产3200万公斤;种植辣椒、大棚菜等各类蔬菜及苗木8万余亩;全县收入2万元的规模养殖户达到10021户,其中发展养殖小区26个。

  市场经济是瞬息万变的,传统产业首当其冲会受到冲击。因此,近来年全县开始进行优质化提升,提升品种、品质和品牌,并形成苹果以优质红富士、藤木、嘎啦、华冠等早中晚熟品种为主,红枣以沾化冬枣和七月鲜等为主,石榴以大红袍和新疆无籽等20多个优种为主的品种结构;小麦生产重点是高蛋白、高面筋优质专用小麦;棉花生产推广了沈冀668、晋棉31等优种。有“临晋江石榴”等27种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获取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从而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全县还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形成以面粉、方便面、馍干为主的粮食加工链,形成以纺纱、织布、印染、制衣为主的棉花加工链条,形成以果汁、果酱、果脆为主的果品加工链条,分别转化小麦0.6亿公斤,棉花2000万公斤,残次果5亿公斤。还在广州、海口等大中城市建立果档4000个,经纪人队伍发展到2.3万人。

  此外,全县形成了化工、机械、针织、食品、制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吸收了10万名农民务工经商。如今,临猗农民天天忙得不亦乐乎,有务自家果园的,有家门口打工和种地两不误的,有外出打工的,农民赚到离自己最近的钱。临猗县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3860元,但人均上万元的家户和村子却比比皆是。

  增加收入,让产业给农民带来踏实的日子

  “看看这些新房子,就知道我们村民的光景了。”临晋镇景家卓村支部书记自豪地告诉记者。记者看到,这个347户、1457人的村子,巷巷通上水泥路,户户都是砖瓦房,村民衣着打扮干净利落。记者不禁感叹:这个村村民靠什么富裕起来的?村委主任王建强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第一是形成3000亩优质红富士、600亩柿子和桃、300亩青苹果的“363”格局;第二是引进了投资1亿元的具有亚洲最大果汁生产线的恒兴果汁厂,以及饲料厂等7个企业;第三是全村有200人在家门口的企业打工,200人外出务工经商,已有30户人家把地租给别人种了。

  产业就是挣钱的门路,产业就是钱袋子。作为农业大县,多年来,临猗县围绕市场抓农业,围绕龙头企业促农业,持之以恒地培育产业,让产业给农民带来踏实的日子。

  在牛杜工贸区王井村,记者看到,路旁的一个个大棚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显眼,走进一看,原来是蘑菇棚,村党支书陈崇收告诉记者,全村80个大棚,一个棚一年收入7000元,而且还控制着运城市区的小平菇市场。他说,村里没有企业,但红枣、食用菌和棉花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基本形成,村民手上都攒了不少钱,农民住房和消费都很“大方”。

  尽管是冬季,但在临晋镇的大街,拉运农副产品和物资的大型车辆川流不息,行人来去匆匆,记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农村集市的繁荣。镇党委书记潘建祖说,全镇14家渔药化工企业产量占全国1/3,1000名农民从事销售员工作,当地农民集资建起了90座果库,为全镇7万亩水果增值30%。全镇2万劳力,一半人从事农业,一半人从事非农业。

  新型农民手中要掌握现代农业的管理和生产技术。如今,临猗县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挣钱的技术和门路,不论是果树管理、嫁接和耕作,还是搞销售,都有两下子。郑州果树研究所、山东农学院、山东果树研究所,经常有临猗县农民上门讨教或购买新品种,学习新知识,这些专家惊奇地说,临猗农民崇尚新技术的人比我们当地人多得多。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每个村里一年都多次邀请各类专家来讲课,喇叭一喊,都自觉来听课,农民们说,这讲座等于是给咱送钱来了。

  众心所归,让自己的家园焕然一新有朝气

  欢快婉转的眉户剧从西荆阳村的礼堂传出,10多位村民正在排练眉户剧《枣花情》。记者了解到,该村春节期间的节目,全是村民自发组织,乐器、道具都是自己准备。村民曹满贵告诉记者,手中有点积累,心里就快乐,村里的公益建设或活动不用干部摊派,自己就愿意出钱出物。

  建设新农村的最终目的是群众富裕,也是广大农民热切向往的,如果农民口袋空空的,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搞公益事业。如今,调产先行一步的临猗农民,在10余年的发展中,刨断了“穷根”,有了一定的积累,心中自然有了建设自己美丽家园的冲动。

  当你走进普遍富裕的临猗县农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整、洁净的水泥或柏油路面,以及整齐明亮的房屋。许多村还建起了娱乐中心和广场,并实现了亮化、美化和绿化。全县农村每百户摩托车、手机、固定电话、电脑、小车拥有率和光缆入户率在全省领先。

  采访结束时,县长胡宝邀请记者到春暖花开时再来,一定会有另一番感受。记者了解到,县上公共财政从2006年开始向新农村建设转移,共筹资4500万元,实现了降氟改水、沼气入户、教育网络、村庄绿化工程;共列支1100万元投入到试点村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光缆入户、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另外,临猗县不搞空壳和参观型新村,村庄两旁不栽观赏性植物,全部栽上枣树、香椿和石榴,农村广场不搞花园,用葡萄和果园美化。村级道路两旁全是柿子树,这些经济林的收入将用于管护员的工资。县委书记刘建政告诉记者,去冬今春全县干部群众中心任务还是栽树,两年后,全县373个行政村以及1256公里的公路两边,300万株生态林和经济林将为临猗新农村披绿挂彩。

  本报记者李宁波 本报通讯员阎民虎

  (编辑:徐舜)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