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贴心人:记省首届新农村建设杰出青年汪国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4日07:25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 龙华 通讯员 黄俊

  

贫困学生贴心人:记省首届新农村建设杰出青年汪国胜

  图为汪国胜跟学生们讲话。

  明媚的春光,把山清水秀的通城县装点得更加美丽,而咸宁市鄂南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汪国胜却无暇欣赏,他即将启程南下,为家乡1500多名即将毕业的职校学生就业而奔波。这位刚过而立的山里娃,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贫困学生的贴心人”。

  

  “从我开始记事起,父亲就患有严重胃病,不能下地干活,只有养鸭卖蛋,替我们挣学费。”汪国胜说,“家中五个孩子我最小,哥哥、姐姐白天上学,晚上给别人做手工活挣钱。就这样,全家人勉强撑持到我初中毕业。”

  1993年,汪国胜接到通城县机电技术学校的入学通知书,母亲把家里唯一的一头猪卖掉,准备给他交学费。汪国胜跪在父母面前哭着说,“我不去上学了,把钱留给父亲治病,我去打工。”父亲却说:“孩子,拿着钱去上学吧,只有你学好了手艺,将来我们家才有希望,我的病也才有治。”在学校,每天中午的白饭加咸菜,是汪国胜最奢侈的“享受”。放学后,他在街边摆地摊,或者帮人做小工。技校两年,他没有再向家里要一分钱。

  汪国胜是班里最刻苦的学生,深得老师、同学们的喜爱。毕业时,他成为唯一留校任教的学生。他一边教书,一边自修大专。但教书薪水不高,父亲病痛在加剧,需要他为家里分担更多。再三思索后,他决定辞职,外出打工。(下转第二版)

  沿海5年打拼,汪国胜成了一家磨具公司驻上海的业务代表。他用赚来的第一笔钱为父亲做了手术。

  打工生涯,让他深刻地感受到技能的重要性:“学不学技术,区别太大了。我有很多老乡,因为没有技术,虽然走出了大山,仍然难以致富。”

  

  2000年,汪国胜带着自己的积蓄返回家乡,准备开办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让家庭贫困无法继续上学的孩子,人人都能掌握一门致富的技能,改变命运,是汪国胜的办学思想。

  既缺少资金,又没有任何社会背景,要办一所学校谈何容易。汪国胜没有退却,承受着一切压力,默默地忙碌着。当年8月,“通城县高新技术培训学校”成立。汪国胜提出“贫困学生先上学,就业后再补交学费”的招生原则。他拿着学校的证明,带着招生人员来到贫困人家,一家一家劝说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并承诺保证孩子的就业。

  一个月后,首批46名学生入学。对这些学生,汪国胜看得比什么都重,既管教学,又管生活。他与男孩子们同住一间寝室,夜里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一年后,第一届学生要毕业了。就在这时,汪国胜的阑尾炎发作。手术后还没等到拆线,他就带着所有学生的档案资料来到沿海城市,向一家家企业推荐。由于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当年的46名学生全部找到了满意的“娘家”。

  由于毕业生就业率高,职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我一直坚持两个比例不变:农村孩子占在校人数80%,贫困家庭的孩子占40%。因为,他们才是我办学的初衷。”汪国胜说。

  

  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贫困孩子的命运,也让汪国胜收获着感激与尊重。

  如今已是广东连平海洋电器有限公司财务人员的许东琼说:“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有汪校长,才有我的今天。”

  许东琼全家七口人,靠父亲种地为生。成功考取高中后,全家再也无力供他上学。许东琼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我试着给汪校长写了封求助信,没想到他真的来到我家,把我带到学校,不仅全免学费,还每月补贴50元生活费。”现在深圳富士康公司工作的胡明凤,当初家境贫寒,汪国胜从赤壁将她接到学校学习,她动情地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汪校长的帮助我今生难忘。”

  2006年4月,汪国胜得知湖南衡阳市洪市镇曹关村王萍、王庭姐弟,父亲早逝,母亲患精神病,两人辍学在家。汪国胜驱车数百里,接来了姐弟俩,并买了书包与衣物,让他们坐进了宽敞的教室……

  七年来,汪国胜共为1184名贫困学生减免学费,累计减免310万元。学校获得省“星火学校”,咸宁市“阳光工程示范基地”等称号;他个人也获得全省“首届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爱,是我最大的精神享受,也是我对家乡和社会最高的回报。”汪国胜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