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任内外交部形象和功能慢慢起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4日11:42 南方新闻网 (来源:南方周末)

  许多学者观察到,在李肇星任内,外交部的形象和功能慢慢起了变化。

  2003年9月6日,外交部首次举办了“公众开放日”,各界民众走进部长办公室,李肇星用略带山东口音的普通话说,希望和到访的民众“谈谈心”。李肇星也是中国第一个通过网络与网民在线聊天的部长。在这些交谈中,李肇星称“靖国神社”为“日本东京的一座大庙”,用“那个挺坏的人”指代曾任台湾地方领导人的李登辉。

  2004年1月19日,外交部也首次解密了第一批近1万份外交档案。

  或许受益于担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经历,李肇星善于塑造公众形象。有人批评他“作秀”,但他的这些举措也的确大大增强了外交部工作的透明度。

  用李肇星自己的话说,“外交官也是人民的一部分。”而真正从实质上体现这句话的,是外交部工作中对“服务”全世界的华人的强调。

  2004年,在纽约旅游的中国人赵燕无故遭受美国官员殴打。中国外长李肇星与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直接通话,要求美方对此事展开“认真、彻底”的调查。

  而几次帮助海外侨民撤离危险地区,尤其是外交部领事保护处的成立,进一步将对海外侨民的保护制度化了。

  “传统的外交部职能,就是贯彻执行国家的外交政策,但是这种单一职能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牛军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外交部已经开始向‘服务型’部门转变,更多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外交只是‘肉食者谋’的传统,面对社会各界对外交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越来越大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

  “新一代外交官的个人经历,可能会为中国外交向社会化、平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提供契机。”王逸舟说。杨洁篪,以及他大胆起用的一批年轻外交官,作为这样的“新一代外交官”,能否将这个趋势继续发展呢?

  “外交工作需要广开言路,以获得公民的信任。”牛军指出,“但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民间压力之下,把真正符合国家利益的政策贯彻到底。”

  “李肇星和杨洁篪,都处在中国外交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外长更替之后,应会延续,而不会有重大的调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中国外交整体处于机遇期。”傅梦孜说,“但杨洁篪履新之际,也面临新的问题。”

  大国崛起时,如何看待国际社会,如何照应本国国民,本就是外交的重心所在。老外长确定了思路,新外长深化于实践;老外长搭起框架,新外长充实筋骨。

  “我将全力以赴。”上任第一天,杨洁篪这样说。

    (来源:南方周末)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