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市民捐善款八成不留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5日06:25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南京市慈善总会成立近10年,已接受上百万市民捐赠善款。为此,我市也荣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

  当然,这个奖属于市民,属于奉献出一颗颗慈善爱心的人们。事实上,从患病老教师资助50名贫困生婉拒采访,到小学生捐献10万元压岁钱不留姓名……如今,在南京,慈善远离“名利场”,已经成为人们无私地传递爱心、承担社会责任的载体。

  退休教师资助50名贫困生的两个镜头

  今年已80高龄的退休教师李奶奶,患病多年。从2003年起,她却先后捐助了50名失学学生,为此花去10万余元积蓄。日前,记者通过高淳县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联系上李奶奶后,得知她因健康原因,正在扬州疗养。她婉言谢绝了记者的采访,“我只想默默做点事。”

  李奶奶资助50名贫困学生时,不想让外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在高淳县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的回忆下,李奶奶资助贫困学生的两个镜头得以重现:

  2005年5月29日,在市慈总“慈善助学爱心团”与高淳县受助学生见面会上,当时79岁的李奶奶格外引人注目:她一人资助的50名学生全部到场,将她团团围住,挨个说起心里话。

  去年4月6日,李奶奶和老伴专程赶到高淳高级中学,看望他们结对助学的孔丽萍、孔丽珍两姐妹。得知姐妹俩的母亲因患病去世,父亲身体也不大好时,李奶奶又当即拿出600元钱,放在姐姐孔丽萍手中。

  高淳县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说,李奶奶不图名、不图利,但她感动了全高淳。

  八成市民捐助不留名

  在南京,像李奶奶这样的事并非个例。前不久,本报报道了南京一名小学生匿名捐出10万元压岁钱资助贫困生的事后,众多市民在参与本报组织的讨论中说:“小学生捐出压岁钱这件事,不仅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教育下一代,还反映出参与慈善事业,已成为人们传递爱心,承担社会责任的新途径。”

  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是市慈总基金部主任蒋勇。几年来,他所接待的前来捐赠的热心市民数不胜数。

  “我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在捐款的100万市民中,超过八成的市民没有留真实姓名。”蒋勇说,他们大多只留下“市民”两个字就走,其次就是写下诸如“党员”、“献爱心”、“张先生”、“李女士”等特殊“名字”。

  蒋勇形象地说,前来捐赠的市民大多“行色匆匆”:先打电话问地址,再到市慈总找到工作人员,然后掏出钱放在桌子上转身就走。“一问姓名、地址,他们往往笑着说:‘不用不用’。”

  今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蒋勇的一再追问下,一名3年来默默到市慈总捐赠的市民才留下姓名。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给老伴、儿子儿媳、侄儿一家立下“规矩”:每月无论生活费所剩多少,每家都要省下100元钱。“过完年,再一起捐出来。”8年来,我市仅每年一次的“慈善一日捐”,就募集款物总值1.49亿元,资助的困难群众达88万人次。“1个多亿的背后,是一颗颗爱心。”市民政局局长、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秘书长张良礼动情地说。

  对学生“隐性资助”渐成主流

  在中国科技大学,一个学生要是在校内食堂每月用餐60次以上,而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餐消费不足2.5元,这个学生就会引起校方注意。校方核实后,无需学生申请,这个学生就会得到每月100元—160元的补助,补助款将“悄悄”地进入这位学生的“校园一卡通”账户。

  目前,该校对学生进行“隐性资助”的经验,已在我市慈善机构中推广。张良礼说:“人性化救助怎么体现?说到底,就是要充分尊重受助人的感受。”因捐助面广,不得不集中发放善款时,市慈总工作人员还会提醒在场采访的记者:不要把镜头对准受资助的贫困学生。

  据了解,贫困学生特别是因为家庭原因不能上学的青少年,一直是市慈总关注的重点。到目前为止,全市专项募集慈善助学款1230万元,用于救助1228万元,资助了特困学生2.4万人次。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隐性资助”的受益者。

  涓涓细水,汇聚成江河。而今,越来越多的市民仍在以各自的方式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方便市民捐赠,前不久,市慈总联合市电信局声讯信息台,开通了“慈善捐助声讯热线”16801234。

  “当你拨通这个免费声讯号码后,语音提示你按“1”键捐1元、按“2”键捐2元、按“3”键捐5元……”张良礼说,这部热线只要一响起,就意味着慈善又多了一份爱心和力量。

  南京日报记者帅勇(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