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最崇拜知识分子 new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5日06:47 长江商报

  “五四青年节”本报记者走上街头调查当代青年人的偶像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群青年向全国劳动模范学习的年代,热血青年奔赴边疆、挥洒青春;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功的企业家在无数青年心里扎下了榜样的根;上世纪九十年代,追星族悄然出现……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文化日渐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的偶像观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昨日,本报记者走上街头,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

  时间:昨日,“五四”青年节

  主题:当代青年人的偶像观

  对象:14-35周岁的武汉青年

  方式:问卷调查

  范围:50人

  ■问卷分析

  “80前”、“80后”偶像观大不相同

  这份调查问卷设置了9道选择题,一道填写题。在50份问卷中,被问到哪类人可以成为自己偶像时,“80前”青年中选“在平凡岗位上感动人心的人”的比例最高,占37%;选“体育、娱乐明星”以及“有建树成就的知识分子”的并列第二,各占22.2%;把“有钱人”作为自己偶像的占11.1%;“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崇拜者不足一成,仅7.5%。

  而“80后”青年中,34.5%最崇拜“有建树成就的知识分子”;其次是“体育娱乐明星”,占31%,以“在平凡岗位上感动人心的人”为偶像的只占17.3%,对“政治家、军事家”感兴趣的也只有10.3%。

  对于为何崇拜偶像,46%的青年选择了“偶像是生活、学习工作的榜样和动力”;36%的人认为“崇拜偶像是自己放松、发泄的渠道”,并承认自己的偶像崇拜存在盲从性。

  被问及“偶像是什么地方吸引了你”时,仅27%的人选择了“对社会的贡献”;选择“其他”的占了34.9%,选择“社会地位”的占23.8%。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超过一半的青年人在崇拜偶像的同时,还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他人的偶像,比例达56.33%。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更多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享受被人尊崇的感觉;而不愿成为他人偶像的人则大多认为,成为偶像后自己的私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在这个问题上,“80前”青年希望自己成为他人偶像的不多,“80后”则大半希望成为他人的偶像,“80后”所崇拜的偶像以娱乐、体育明星为主,喜欢当红明星是他们的共同表现。

  ■偶像观

  偶像给我买房的动力

  在新华书店洪山店旁,30岁的吴寿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政治家、军事家”。“要不是将毛泽东当成偶像来学习,我到现在都还买不起房子呢。”吴寿光说,大学毕业几年来工作一直不稳定,待遇不高,一直买不起房子,女友为此经常和他闹矛盾。老一辈革命家缔造新中国的历史激励了他,辛苦打拼了两年后,他和女友终于在今年攒够了10多万元的首付款,供了一套110多平米的商品房。

  “我的眼睛像周杰伦吧?”

  电玩城里,15岁的黄佳伊一头凌乱的短发,额上和鼻尖沁满了汗珠。“我超级喜欢周杰伦,看,我的眼睛像不像他?”

  还在读初中的黄佳伊说,周杰伦的歌她差不多都会唱,每次出的新碟从不会落下,“他很勤奋、很酷”。见摄影记者拍照,黄佳伊提出:“我要摆一个杰伦的招牌动作。”她伸出双手,竖起了两只大拇指,眼神中充满了陶醉。

  做个平凡的偶像

  22岁的小黄坐在店子的门口,手上拿着厚厚一沓宣传单。“每天都是这么过,有个偶像来崇拜一下也还蛮不错的。”

  她说,做推销员生活很单调,收入也不高,偶像是她生活的支撑点和工作的动力。“我希望能做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感动人心的人,这也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正午阳光下,她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偶像已成为生活中一部分

  30岁的王先生是一家IT公司的老板,他从知道比尔·盖茨的故事起就把这位IT之神当成了自己的偶像。盖茨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工作时如果想偷会儿懒,脑袋里的盖茨就会“蹦出来”提醒他:要做“中国盖茨”,就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和汗水,否则梦想就永远只会是梦想,成不了现实。

  没有偶像

  “感动来自平凡,榜样就在身边”是33岁的陈先生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我最欣赏平凡中的美丽”。

  35岁的曾先生则宣称:“我没有偶像!”他表示,崇拜偶像是小孩子才喜欢做的事情,对于已经成家的他来说,过好现在的日子,做好应做的事情,尽到个人本分才是真。

  ■专家点评

  非全民偶像时代——文化多元化的产物

  针对此次调查结果,武汉大学社会学专家周运清教授认为:青年崇拜的对象,反映了青年的价值取向,同时亦是整体社会价值观的折射。物质困乏时,人们崇拜神灵,希望神灵能让他们吃饱肚子;物质丰足的时候,人们迷恋娱体明星,这是自娱的需要;再进一步就是对理性的追求了,也就是追求自己的发展。大多数人的常态是崇拜“平凡岗位上感动人心的人”,实际上也就是自己所希望的发展。这也是社会价值体系走向理性化、多元化的基础和标志。

  武汉市社会科学学会会长刘崇顺认为,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偶像,这与社会背景有关。现在进入了非全民偶像时代,当代青年长期生活在和平时期、社会发展快速时期,他们对偶像的了解多停在表层上,很难静下心来体会理性的层面。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军解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多元化的偶像观念,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偶像,只要不触动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即可。

  记者 燕松霞 张鲲翼

  实习生 杜静 刘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